什么是左桡骨远端骨折
左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类型,发生于左桡骨远端3厘米内,病因有外伤(间接、直接暴力)及年龄、骨质疏松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X线、CT、MRI);治疗分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康复治疗)和手术(移位明显、关节面受累等情况需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术后均需康复训练。
一、左桡骨远端骨折的定义
左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发生在左桡骨远端3厘米范围内的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发生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及有骨质疏松的人群,也可见于儿童。桡骨远端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处,解剖结构相对薄弱,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如跌倒时手掌撑地、手部受到直接撞击等,容易发生骨折。
二、病因
1.外伤因素
间接暴力:最为常见,如患者在行走或运动时不慎跌倒,手部处于背伸位,手掌撑地,暴力经腕部传导至桡骨远端,导致骨折。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多见,由于中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骼强度下降,更容易因相对较轻的外力而发生骨折。
直接暴力:较少见,多为外力直接作用于桡骨远端,如重物砸伤、机器绞伤等,可导致桡骨远端出现开放性或粉碎性骨折等严重类型。
2.年龄与骨质疏松因素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骨密度降低,骨骼脆性增加,即使受到较轻的外力也容易发生桡骨远端骨折。而儿童发生左桡骨远端骨折多与高处坠落、较为剧烈的运动损伤等有关,儿童骨骼弹性较好,但在强大外力作用下仍可能发生骨折,且儿童骨折后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及时规范处理。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手腕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加剧。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导致局部肿胀,严重时可出现皮下瘀斑。
畸形:典型的桡骨远端骨折可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样”畸形。餐叉样畸形表现为腕部背面隆起,掌侧突出,形似餐叉;枪刺样畸形则是桡骨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使手腕外观呈枪刺状。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骨折部位的异常结构,患者手腕的活动明显受限,无法正常进行屈伸、旋转等动作。
2.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下,单纯的左桡骨远端骨折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是严重的骨折或伴有多处损伤时,可能会出现发热等全身反应,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受伤部位的外观,检查有无畸形、肿胀、压痛等情况,并初步判断骨折的大致类型。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左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等情况,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桡骨远端骨质的连续性中断,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以及关节面的平整度等,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病情。
磁共振成像(MRI):一般在左桡骨远端骨折合并有韧带损伤、软组织损伤等情况时考虑进行MRI检查,它可以更细致地显示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对于一些移位不严重的左桡骨远端骨折,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在复位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对于儿童左桡骨远端骨折,由于儿童骨骼塑形能力较强,手法复位外固定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且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密切观察固定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手指的活动情况。
康复治疗:在固定期间,需要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康复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拆除外固定后,逐步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恢复手腕的功能。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难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或骨折涉及关节面,复位后关节面不平整,可能影响手腕功能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此外,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也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手术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端准确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手术治疗后同样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但康复训练的开始时间和强度可能会根据手术情况有所调整。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更早地让患者恢复手腕功能,但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手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