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髌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髌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有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肌萎缩等)和踝泵运动(促下肢静脉回流、防深静脉血栓);中期有膝关节屈伸训练(增活动度、防粘连僵硬等)和直腿抬高训练(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后期有步态训练(恢复正常行走功能)和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恢复平衡及本体感觉、提高行走稳定性),不同年龄、健康状况患者训练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在髌骨骨折术后早期,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即患者伸直膝关节,用力绷紧大腿前方的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腘绳肌等长收缩则是患者屈膝,用力绷紧大腿后方的肌肉,同样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相同次数和组数。
意义:通过肌肉等长收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有助于骨折端的稳定,因为肌肉的收缩能产生一定的应力,对骨折愈合有积极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由于其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训练时要注意强度适中,以不引起明显疼痛和疲劳为宜;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适当增加训练强度,但也需在可耐受范围内。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训练节奏,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恢复,训练前后监测血糖,若血糖异常需调整训练计划。
2.踝泵运动
:患者平卧或坐姿,缓慢用力勾起脚尖,使脚背尽量向上弯曲,保持5-10秒,然后缓慢下压,使脚尖尽量向下伸展,同样保持5-10秒,如此为一次,每分钟做10次左右,每次进行10-15分钟,每天3-4次。
意义: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液循环相对较慢,更需重视踝泵运动,可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有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也能通过踝泵运动改善下肢血液回流情况,辅助骨折康复。
二、术后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训练
: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或借助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初始角度较小,如从0°-3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每次屈伸活动持续10-15分钟,每天2-3次。也可采用主动辅助屈伸训练,患者坐在床边,小腿自然下垂,家属协助或利用自身上肢力量辅助膝关节进行屈伸活动。
意义: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膝关节粘连、僵硬。对于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加快增加角度的速度,但要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度;对于老年患者,角度增加要缓慢,避免因角度增加过快导致膝关节损伤。有吸烟史的患者,由于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在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时更要注意观察膝关节的反应,若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需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2.直腿抬高训练
:患者仰卧,伸直患侧下肢,慢慢抬起,使大腿前侧肌肉紧张,将下肢抬高离床面约15-3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
意义: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膝关节的稳定和后期行走提供力量支撑。对于女性患者,在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避免因姿势不当导致腰部等其他部位受累。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直腿抬高训练要注意力度适中,防止因用力不当引起骨折端移位等情况,同时可结合补钙等措施辅助骨折愈合。
三、术后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步态训练
:当膝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行步态训练。患者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保持身体直立,患侧下肢缓慢负重,注意行走时的步幅和节奏,逐渐过渡到在平地行走。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减少辅助器具的使用。
意义: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对于肥胖患者,步态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因体重过大对膝关节造成过大压力。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步态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若血压波动较大,需暂停训练并休息,待血压平稳后再继续。
2.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
:可进行单腿站立、平衡垫上训练等。单腿站立时,患者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患侧下肢单腿站立,从短时间开始,逐渐延长站立时间;在平衡垫上训练时,患者站在平衡垫上,通过调整身体重心来保持平衡,进行前后、左右移动等训练。
意义:恢复膝关节的平衡及本体感觉,提高行走的稳定性,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损伤。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平衡及本体感觉训练时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专业人员的指导,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