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是怎么引起的
黄疸型肝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自身免疫因素及其他因素。病毒感染方面,甲型肝炎病毒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通过母婴、血液、性等途径传播;药物或毒物损伤中,某些药物及黄曲霉毒素等毒物可致肝损伤;自身免疫因素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其他因素如长期大量饮酒可致酒精性黄疸型肝炎,威尔逊病因铜代谢障碍引发黄疸型肝炎。
一、病毒感染引起
(一)甲型肝炎病毒
1.传播途径及感染机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等。甲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然后通过血液到达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损伤,导致黄疸型肝炎的发生。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未良好洗手就进食,较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成年人若有不良的饮食卫生行为,也可能感染。
(二)乙型肝炎病毒
1.传播方式与致病过程: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性传播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会整合到肝细胞的基因组中,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在攻击病毒的同时也会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进而出现黄疸等黄疸型肝炎的表现。孕妇若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有静脉药瘾史的人群因共用注射器,感染乙肝病毒风险较高;不安全性行为者也存在感染乙肝病毒引发黄疸型肝炎的可能。
(三)丙型肝炎病毒
1.传播及发病原理: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引起慢性炎症,逐渐导致肝细胞损伤、纤维化等,部分患者会发展为黄疸型肝炎。有输血史且输血时间在丙肝病毒感染窗口期内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接受过不安全的侵入性医疗操作(如非正规机构的纹身、穿耳等)的人群,也可能因接触污染的器械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引发黄疸型肝炎。
(四)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
1.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感染后会加重肝脏的损害,增加黄疸型肝炎发生的可能性。
2.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引起的病理过程与甲型肝炎病毒类似,但病情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也可导致黄疸型肝炎。
二、药物或毒物损伤
(一)药物因素
1.常见致肝损伤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如异烟肼等)、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等)、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时)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进而导致黄疸型肝炎。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受到药物的肝损伤影响。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的人群,发生药物性黄疸型肝炎的风险增加。
(二)毒物因素
1.常见有毒物质及损伤机制:如黄曲霉毒素(常见于霉变的粮食中)、四氯化碳等毒物,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肝脏代谢,对肝细胞造成直接的毒性损伤,破坏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引发黄疸型肝炎。生活中接触到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的人群,如长期食用霉变谷物的人群,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的侵害;职业接触四氯化碳等有毒物质的人群,如化工厂工人等,若防护不当,也可能因接触毒物而导致黄疸型肝炎。
三、自身免疫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1.发病机制与特点: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肝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引起肝脏病变,出现黄疸等黄疸型肝炎的表现。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均可发病,但女性相对多见。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的人群,如携带某些自身免疫相关基因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进而导致黄疸型肝炎。
四、其他因素
(一)酒精性因素
1.酒精对肝脏的损伤过程: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对肝细胞造成直接的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等,逐渐发展可导致黄疸型肝炎。不同性别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女性对酒精的代谢速度相对较慢,长期饮酒的女性发生酒精性肝病进而出现黄疸型肝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肝脏损伤的风险都会增加。
(二)代谢性因素
1.如威尔逊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铜代谢异常,导致铜在肝脏等组织中沉积,引起肝细胞损伤、炎症,进而出现黄疸等黄疸型肝炎的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相对较多见,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有威尔逊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