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骨折是什么病
肱骨大结节骨折是肩部常见骨折,多因间接暴力致伤,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分为无移位、轻度移位、明显移位骨折,治疗有保守和手术,预后与骨折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相关,不同情况预后不同,康复中生活方式等有影响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肱骨大结节骨折是肩部常见的骨折类型,肱骨大结节是肱骨上端的重要解剖结构,其参与组成肩袖附着点等重要结构,在肩部的运动和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该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上肢外展外旋,暴力通过肩峰冲击肱骨大结节,或上肢内收内旋时受到直接撞击等情况均可引发。
二、临床表现
1.疼痛: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患者常因疼痛而不敢活动肩部。例如,在尝试抬举上肢时,疼痛会显著加重。
2.肿胀:骨折部位周围可出现肿胀,随着时间推移,肿胀可能会逐渐蔓延至整个肩部区域,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及组织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所致。
3.活动受限:肩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都会受到限制,患者难以完成正常的肩关节外展、上举等动作,这是因为骨折后肩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肌肉因疼痛等原因出现保护性痉挛等因素共同导致。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常用初步检查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向以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通过X线片能初步判断骨折是无移位、轻度移位还是明显移位等不同类型。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细微结构改变、骨折块微小移位等情况,CT检查能提供更精确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可以清晰显示骨折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3.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肩袖等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因为肱骨大结节骨折常合并肩袖损伤等软组织病变,MRI能较好地显示肩袖肌腱的损伤程度、范围等,对全面了解病情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四、分类
1.无移位骨折:骨折块没有明显的移位,骨折线相对稳定,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基本保持相对正常。这种类型的骨折相对较轻,通过保守治疗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
2.轻度移位骨折:骨折块有一定程度的移位,但移位程度相对较小,未明显破坏肩关节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治疗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3.明显移位骨折:骨折块移位较为显著,常伴有肩关节结构的明显改变,这种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来恢复肩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五、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且肩关节稳定性较好的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三角巾悬吊患肢,限制肩关节活动,一般需要悬吊3-4周左右,同时配合消肿、止痛等对症治疗药物。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骨骼的生长潜力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一些轻度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可能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但仍需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康复锻炼:在骨折固定期间,需要进行适当的肩部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肩关节的活动度锻炼,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例如,在悬吊期间可以进行手部、肘部的活动,解除悬吊后逐步开始肩关节的小范围前屈、后伸等活动。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明显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尤其是骨折块移位影响肩关节稳定性、合并肩袖损伤等情况时,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骨折块的正常解剖位置,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肩关节功能。在老年患者中,若身体状况允许,手术治疗有助于更好地恢复肩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手术风险。
六、预后
1.骨折愈合:一般经过正确的治疗后,大多数肱骨大结节骨折可以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因患者年龄、骨折类型、治疗方法等因素而异,通常需要3-6个月左右。儿童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愈合时间会延长。
2.肩关节功能恢复:如果治疗及时且得当,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较好的肩关节功能。但如果骨折移位明显未得到良好复位、合并严重肩袖损伤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肩关节功能恢复不佳,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力量减弱等问题。在不同性别患者中,一般不存在因性别差异导致预后明显不同的情况,但女性患者可能在术后康复期间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心理支持,以促进康复。生活方式方面,康复期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好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骨折愈合,所以这类患者在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时需要更加注重血糖的管理,以保障骨折的良好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