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周内可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常见乙肝病毒)、药物及肝毒性物质、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黄疸迅速加深、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腹水等。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凝血功能、病毒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支持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严重者需肝移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肝病患者治疗时需特殊注意,其预后受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一、定义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在起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
二、病因
1.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为常见。此外,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急性重型肝炎。
2.药物及肝毒性物质: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抗生素等,以及一些肝毒性物质如酒精、毒蕈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损伤,进而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3.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肝脏,可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引发急性重型肝炎。
4.其他因素:如妊娠急性脂肪肝、Wilson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出现急性重型肝炎的表现。
三、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常高于171μmol/L。黄疸出现早且程度重,是急性重型肝炎的重要表现之一。
2.肝性脑病:是急性重型肝炎的特征性表现,可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症状,从轻度的精神症状到昏迷不等。
3.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常低于40%。
4.腹水:可出现迅速增多的腹水,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和门脉高压。
5.其他: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低热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肝炎病毒感染史、药物使用史、饮酒史等,对于明确病因有重要意义。
2.临床表现:结合患者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肝性脑病等典型表现进行判断。
3.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可显著升高,但随着病情进展,也可能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即胆红素持续升高而转氨酶下降。
凝血功能检查:PTA降低是诊断急性重型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PTA越低,病情越严重。
病毒学检查: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有助于明确病毒感染的类型。
4.影像学检查:如肝脏超声、CT等,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了解肝脏病变情况。
五、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充维生素等。
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药物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3.对症治疗
肝性脑病的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保持大便通畅,使用乳果糖等药物降低血氨水平,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补充凝血因子、新鲜冰冻血浆等,以改善凝血功能。
腹水的治疗:可使用利尿剂,同时适当补充白蛋白,以减轻腹水症状。
4.肝移植:对于病情严重、经积极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发生急性重型肝炎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有较大毒性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在治疗急性重型肝炎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
3.孕妇:妊娠期间发生急性重型肝炎,不仅会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利弊,必要时可能需要终止妊娠。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4.有基础肝病患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重型肝炎后病情往往更为严重。治疗时除了针对急性重型肝炎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对基础肝病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等。
七、预后
急性重型肝炎的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病因、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