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亚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在15天至24周内,出现黄疸后病情急剧恶化,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及凝血功能障碍。病因包括病毒感染(以乙肝病毒常见,不同年龄段感染病毒有差异)、药物及毒物(老年人更易因用药发病)、自身免疫性因素(女性患者相对多)。症状有黄疸、消化道症状、凝血功能障碍、腹水、肝性脑病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活检(金标准)。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移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在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精确算药剂量并加强营养,老年人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预防感染,孕妇要兼顾胎儿安全,有基础疾病者要监测各器官功能、同时治疗基础病。
一、亚急性重型肝炎的定义
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起病较急,发病时间在15天至24周内,在出现黄疸后病情会急剧恶化,伴有高度乏力、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及腹水等症状,还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因
1.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乙肝病毒感染,约占70%80%,其他如甲肝、丙肝、丁肝、戊肝病毒等也可能引发。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不同病毒的概率有所差异,儿童感染甲肝病毒引发的比例相对较高,成年人则以乙肝病毒感染为主。
2.药物及毒物: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化疗药等,以及接触黄磷、四氯化碳等毒物,都可能导致肝脏损伤,诱发亚急性重型肝炎。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使用相关药物时更易发病。
3.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脏细胞,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进而导致亚急性重型肝炎。女性患者相对较多,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特点有关。
三、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症状表现
1.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进行性加深,尿色如浓茶样。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
2.消化道症状:食欲明显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影响了胆汁分泌和消化功能。
3.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这是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
4.腹水:腹部膨隆,有明显的移动性浊音。主要是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以及门静脉高压等因素引起。
5.肝性脑病:早期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睡眠颠倒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这与肝脏解毒功能下降,血氨等毒性物质蓄积有关。
四、亚急性重型肝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起病急、黄疸进行性加深、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血清胆红素常显著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有重要诊断价值。
3.影像学检查:如肝脏超声、CT等,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判断有无肝脏萎缩等情况。
4.肝组织活检:通过肝穿刺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亚急性重型肝炎的金标准,可明确肝细胞坏死的程度和类型。
五、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摄入。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
2.药物治疗:包括使用保肝药物、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等用于乙肝病毒感染)、免疫调节剂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进行个体化调整。
3.人工肝支持治疗:通过血液透析、血液滤过等方法,清除体内的毒性物质,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的再生创造条件。
4.肝移植:对于病情严重、经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肝移植存在供肝短缺、手术风险、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进行精确计算,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此外,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弱,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患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情更为复杂,不仅要考虑对孕妇肝脏的治疗,还要关注胎儿的安全。在药物选择上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必要时需要多学科团队(妇产科、肝病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脏病、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的变化。药物治疗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需要在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维持各器官功能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