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分为早期(骨折后1-2周)、中期(骨折后2-6周)、后期(骨折后6周以上至骨折愈合)。早期主要是消肿止痛、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是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渐进性抗阻训练;后期是全面恢复关节活动度、进行功能性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康复治疗需定期复查,制定个性化方案,预防并发症。
一、康复治疗的分期及各期要点
(一)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
1.肿胀消退与疼痛控制
此阶段主要目标是减轻骨折部位的肿胀和疼痛。可采用抬高患肢的方法,将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一般建议患者休息时在患肢下方垫软枕,使肘关节屈曲90°,前臂处于中立位,这样有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生长代谢活跃,但皮肤较薄嫩,在抬高患肢时要注意衬垫柔软,避免局部受压导致皮肤损伤。
物理治疗方面,可适当进行冷敷,在骨折后24-48小时内,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尤其是儿童皮肤更娇嫩,冷敷时间和温度要严格控制。
2.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未固定关节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例如,肱骨干骨折后,可进行肩部肌肉(三角肌等)、手部肌肉(手指屈伸肌)的等长收缩。以三角肌等长收缩为例,患者肩部肌肉用力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或治疗师的辅助下正确进行训练,确保动作规范,避免因用力不当导致骨折端移位等不良情况。
(二)中期康复(骨折后2-6周)
1.骨折部位稳定性初步建立后的活动
当骨折部位有一定稳定性后,可逐渐增加肩、肘关节的活动范围。例如,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前屈活动可让患者坐立位,患肢缓慢向前抬起,尽量达到90°左右;后伸活动则是患肢向后伸展,尽量靠近背部。外展活动是患肢向身体外侧展开。对于成人患者,每次活动可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儿童患者由于骨骼柔韧性较好,但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活动范围和强度要根据其耐受程度逐渐增加,避免过度活动造成损伤。
同时进行肘关节的屈伸训练,可让患者坐在床边,患肢自然下垂,利用重力辅助进行屈伸,或者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进行屈伸活动。每次屈伸可进行10-12次,每天3-3组。
2.肌肉力量渐进性训练
在肌肉等长收缩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肌肉的渐进性抗阻训练,但要注意阻力适中。可以使用弹力带进行肩部和肘部肌肉的抗阻训练。例如,用弹力带进行肩关节外展抗阻训练,患者手持弹力带一端,健侧手固定另一端,然后患肢缓慢外展,对抗弹力带的阻力。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下降明显,抗阻的程度要更轻,逐渐增加;年轻患者则可适当增加阻力强度。
(三)后期康复(骨折后6周以上至骨折愈合)
1.关节活动度全面恢复
进一步加大肩、肘关节的活动范围,通过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主动活动包括患者自己进行大幅度的肩关节环转运动、肘关节的全方位屈伸运动等。被动活动则可由治疗师或家属辅助进行,帮助患者达到正常的关节活动度。例如,肩关节环转运动可让患者身体放松,患肢以肩关节为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环转,每个方向进行10-15圈。对于合并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避免暴力操作,防止发生骨折再移位或骨脆性增加导致骨折。
2.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
进行更具功能性的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可以进行上肢的负重训练,如使用轻重量的哑铃进行肩部和肘部的力量训练。进行肩部的推举动作,每次推举可重复8-10次,每天3-4组;肘部的弯举动作,利用哑铃进行屈伸训练。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在骨折愈合后期要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使其肌肉力量恢复到能够适应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水平;对于sedentary(久坐不动)生活方式的患者,要注重提高肌肉耐力,使其能够应对日常轻度活动。
二、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定期复查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X线等检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一般骨折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等分别进行X线复查。通过复查可以及时发现骨折愈合是否良好,有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复查频率可能相对更频繁一些,以便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例如,年轻患者骨折愈合能力强,可适当加快康复训练的进度;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要更注重安全性和循序渐进。对于粉碎性骨折等复杂骨折类型的患者,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和训练强度都要谨慎把握,要在骨折部位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康复训练。
(三)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肩关节僵硬、肘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避免因训练不足导致关节僵硬,或训练过度导致肌肉疲劳损伤。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还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