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是腰背肌筋膜炎
判断是否患有腰背肌筋膜炎,需从多方面入手。首先了解其常见症状,如疼痛(多为隐痛、酸痛或胀痛,晨起加重、活动后变化,遇天气等因素加剧,部分有硬块且压痛明显)、肌肉紧张和僵硬、活动受限;关注可能引发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中老年人易患)、性别(男性重体力劳动多、女性孕期产后易发病)、生活方式(不良姿势、劳累、环境因素等)、病史(外伤史及其他疾病);接着进行体格检查,有视诊(观察外观)、触诊(检查压痛等)、活动度检查;还可借助影像学检查,如X线排除骨骼疾病、CT显示骨骼结构、MRI显示软组织病变;此外,针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孕妇和产后女性要谨慎检查避免影响胎儿、儿童和青少年优先选无辐射检查、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要与运动损伤等鉴别诊断。
一、了解腰背肌筋膜炎的常见症状
1.疼痛:腰背肌筋膜炎的疼痛通常是隐痛、酸痛或胀痛,疼痛具有弥漫性,部位不精确。疼痛在晨起时加重,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又会加剧。疼痛还可能因天气变化、受凉、劳累而加重。部分患者在疼痛区域可触摸到条索状或结节状的硬块,按压这些硬块时疼痛会明显加剧。
2.肌肉紧张和僵硬:患者常感觉腰背部肌肉发紧、僵硬,活动受限,尤其是在弯腰、伸展或旋转腰部时,这种僵硬感更为明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如久坐或久站,肌肉僵硬的症状会更加突出。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肌肉僵硬,患者的腰部活动范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弯腰时可能无法触及地面,向两侧旋转腰部时角度变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如穿衣、系鞋带等。
二、关注可能引发的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背部肌肉、筋膜等组织会逐渐出现退变,弹性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炎症的侵袭。中老年人患腰背肌筋膜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由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比例相对较高,腰部承受的压力较大,患腰背肌筋膜炎的可能性会稍高。但女性在孕期、产后等特殊时期,身体的内分泌和力学结构发生改变,也容易诱发腰背肌筋膜炎。
3.生活方式: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办公室、弯腰驼背、睡姿不正确等,会使腰背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增加患病风险。过度劳累、缺乏运动、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也会影响腰背部的血液循环,导致肌肉和筋膜的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引发炎症。
4.病史:既往有腰背部外伤史,如骨折、扭伤等,如果没有得到彻底治愈,受伤部位的肌肉和筋膜可能会形成瘢痕组织,影响其正常功能,容易诱发腰背肌筋膜炎。此外,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腰背部类似筋膜炎的症状。
三、进行体格检查
1.视诊:医生会观察患者腰背部的外观,查看是否有肌肉萎缩、肿胀、皮肤颜色改变等情况。肌肉萎缩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或病程较长,而肿胀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2.触诊:医生用手指触摸患者腰背部的肌肉,检查是否有压痛、肌肉紧张、条索状或结节状硬块等。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3.活动度检查:医生会让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腰部活动,如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观察患者的活动范围和是否存在疼痛加剧等情况,以评估腰部的功能状态。
四、借助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虽然X线检查一般不能直接显示腰背肌筋膜炎的病变,但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腰背部疼痛的骨骼疾病,如骨折、骨质增生、脊柱侧弯等。
2.CT检查: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腰部的骨骼结构,对于一些微小的骨折、骨质病变等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排除其他病因。
3.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可以清晰地显示腰背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情况,能够发现肌肉损伤、炎症等病变,对于诊断腰背肌筋膜炎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差,在判断是否患有腰背肌筋膜炎时,要更加关注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判断和治疗。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
2.孕妇和产后女性:孕妇由于腹部增大,身体重心改变,腰部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出现腰背部疼痛。但孕期的生理变化较为特殊,很多检查和治疗方法可能受到限制。在判断是否为腰背肌筋膜炎时,要谨慎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产后女性身体较为虚弱,要注意休息和保暖,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腰背部的负担。
3.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患腰背肌筋膜炎相对较少,但如果有长期不良姿势、过度运动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在判断时,要详细询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疼痛特点。对于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有辐射的影像学检查,优先选择超声等无辐射的检查方法。
4.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这类人群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的运动或劳动,腰背部肌肉容易疲劳和损伤。在判断时,要了解他们的运动或劳动强度、频率以及是否有急性损伤史。同时,要注意与运动损伤、职业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