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晚期产后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指分娩24小时后、产褥期内子宫大量出血(超过500ml),病因包括胎盘胎膜残留、蜕膜残留、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感染、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及其他如产后子宫滋养细胞肿瘤等;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腹痛发热和全身症状;诊断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超声、血βhCG测定、病理检查等;治疗包括药物(宫缩剂、抗生素)、手术(刮宫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及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高龄、多次剖宫产、合并内科疾病、产后母乳喂养、情绪不稳定的产妇需分别注意观察恶露、切口及流血情况、控制基础疾病、坚持母乳喂养、调整心态等。
一、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
晚期产后出血指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出血量超过500ml。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除乳腺外的各器官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为6周。
二、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
1.胎盘胎膜残留: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产后10日左右。残留的胎盘胎膜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当坏死组织脱落时,暴露基底部血管,引起大量出血。多次人工流产、宫腔操作史、子宫发育不良等情况会增加胎盘胎膜残留的风险。
2.蜕膜残留:若蜕膜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也可影响子宫复旧,继发子宫内膜炎,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3.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子宫胎盘附着面血管在胎盘娩出后即有血栓形成,继而血栓机化,出现玻璃样变,血管上皮增厚,管腔变窄、堵塞。若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可使血栓脱落,血窦重新开放,导致子宫大量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周左右。
4.感染:以子宫内膜炎多见,病原体感染可引起胎盘附着面复旧不良和子宫收缩欠佳,导致晚期产后出血。产妇免疫力低下、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因素易诱发感染。
5.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多见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横切口两侧端。切口感染、切口选择不合理、缝合技术不当等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肠线溶解脱落后血窦重新开放,出现大量阴道流血,多发生在术后23周。
6.其他:产后子宫滋养细胞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等也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三、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不同原因所致的晚期产后出血,其阴道流血的时间、量和性质有所差异。胎盘胎膜残留引起的出血多发生在产后10日左右,常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以后反复出血或突然大量流血;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引起的出血多在产后2周左右,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所致的出血多在术后23周,常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可导致休克。
2.腹痛和发热:伴有感染时,产妇可出现腹痛和发热,恶露有臭味,子宫压痛明显。
3.全身症状:出血量多时,产妇可出现贫血,严重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头晕、血压下降等。
四、诊断
1.病史:了解分娩经过、产后恶露情况、有无发热、腹痛等症状,以及既往史、手术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全身检查注意生命体征、有无贫血貌等;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位置、质地、有无压痛,阴道及宫颈有无裂伤、血肿等。
3.辅助检查:
血常规:了解贫血程度及有无感染。
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残留物、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等。
血βhCG测定:有助于排除产后子宫滋养细胞肿瘤。
病理检查:对于宫腔刮出物或切除的子宫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因。
五、治疗
1.药物治疗:
宫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抗生素:有感染征象者,应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
刮宫术:适用于胎盘胎膜残留、蜕膜残留等情况。刮宫时应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子宫。
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保守治疗无效的晚期产后出血,可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子宫切除术:对于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难以控制,危及产妇生命时,应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3.支持治疗:对于贫血严重者,应给予输血等支持治疗,纠正贫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子宫收缩力可能较弱,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产后应密切观察恶露情况,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2.有多次剖宫产史的产妇:剖宫产次数越多,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越大。此类产妇产后应注意观察腹部切口及阴道流血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切口裂开。
3.合并有内科疾病的产妇: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的产妇,身体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容易发生感染。产后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服药,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4.产后母乳喂养的产妇:母乳喂养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鼓励产妇尽早开始母乳喂养,并坚持按需哺乳。同时,要注意乳头卫生,防止乳腺炎的发生。
5.产后情绪不稳定的产妇:产后情绪波动较大可能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家人应给予产妇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产妇自身也应学会自我调节,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