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怎么回事
黄疸型肝炎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以肝脏炎症损伤伴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临床表现包括黄疸相关、肝脏相关及全身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病因及对症治疗,预后因病因不同而异,如甲、戊肝多数预后好,乙、丙肝部分可发展为慢性等。
一、黄疸型肝炎的定义
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以肝脏炎症损伤伴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肝炎。胆红素是红细胞正常分解和破坏的产物,正常情况下,胆红素的生成、摄取、结合、转运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各种原因导致这个平衡被打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就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黄疸表现。
二、常见病因
1.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易感染,感染后可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多为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病情活动,也可出现黄疸型肝炎表现。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各年龄段均可感染,感染后易慢性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活动时可出现黄疸。
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中老年患者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也可引起黄疸型肝炎。
2.药物性肝损伤
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抗肿瘤药物等,可能通过直接毒性作用或免疫反应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黄疸型肝炎,不同年龄、性别使用相关药物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有相关基础病史者使用时更应谨慎评估。
3.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代谢,进而导致黄疸型肝炎,男性相对更易因长期大量饮酒患酒精性肝病引发黄疸型肝炎,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应警惕。
4.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损伤和胆红素代谢异常,出现黄疸型肝炎表现,不同年龄女性均可能发病,但以特定年龄段女性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
三、临床表现
1.黄疸相关表现
皮肤黏膜黄染,初始可表现为巩膜黄染,随后逐渐出现皮肤黄染,黄疸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轻者仅表现为皮肤轻度发黄,重者全身皮肤呈深黄色,甚至伴有瘙痒。
尿液颜色改变,由于胆红素升高,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可使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
2.肝脏相关表现
肝区不适或疼痛,患者可感觉右上腹隐痛、胀痛或钝痛等,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而异。
肝脏肿大,在体检时可触及肝脏肿大,质地可因病情不同而有所差异,急性炎症时肝脏可能质地偏软,慢性炎症或有纤维化时质地可能偏硬。
3.全身表现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紊乱有关。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7.5-38.5℃左右,可能与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也可能异常,反映胆汁代谢等情况。
病原学检查:针对不同病毒性肝炎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测,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乙肝五项等)、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HCVRNA阳性提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以明确病因是哪种病毒性肝炎。
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阳性。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有无肿大、实质病变等,还可了解胆囊、胆管等情况,对判断黄疸型肝炎的病因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体型患者超声检查操作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相似。
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如怀疑有肝脏占位性病变等情况时,可进一步行CT或MRI检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结构和病变情况。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肝脏修复,不同年龄患者休息要求有所差异,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人也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有黄疸表现时还应注意避免食用过多含胡萝卜素的食物,防止加重皮肤黄染。
2.病因治疗
病毒性肝炎:根据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采取相应治疗,如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符合抗病毒指征时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专业医生指导,不同年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和时机有所不同。
药物性肝损伤:首先停用可疑药物,然后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给予护肝药物等。
酒精性肝病:首要措施是戒酒,同时给予营养支持等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退黄治疗:可使用一些退黄药物,如腺苷蛋氨酸等,促进胆红素代谢和排泄,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同年龄患者使用退黄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代谢等差异。
六、预后情况
1.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可完全康复,极少发展为慢性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等,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如果是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感染,慢性化风险较高,需密切监测。
2.药物性肝损伤:如果能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进行积极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但如果药物导致严重肝损伤,如出现肝衰竭等情况,预后较差。
3.酒精性肝病:早期戒酒并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如果已发展到肝硬化阶段,预后相对较差,且有发生肝癌等并发症的风险。
4.自身免疫性肝炎:通过规范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需要长期随访治疗,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会有变化,需特别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