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溶栓治疗的药物有哪些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用溶栓药物。rtPA能通过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使用时间窗一般为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可延长至6小时;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用时间窗一般为发病后6小时内。特殊人群使用溶栓药物需谨慎,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血管弹性及凝血机制改变出血风险增加;儿童身体发育不成熟,一般不轻易使用;孕妇使用可能影响胎儿;有出血性疾病病史者使用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属禁忌;近期有手术或创伤史者需谨慎评估,近期大型手术或严重创伤者一般不建议使用。
一、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rtPA能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如NINDS试验等证实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使用时间窗一般为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可延长至6小时。
二、尿激酶
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进而溶解纤维蛋白,达到溶栓目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曾指出,在无条件使用rtPA时,尿激酶可作为替代药物,使用时间窗一般为发病后6小时内。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减退等。使用溶栓药物时,出血风险可能增加,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因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凝血机制改变,溶栓过程中更易发生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2.儿童:儿童脑卒中相对罕见,溶栓治疗需极为谨慎。儿童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使用溶栓药物可能带来未知风险,除非有极特殊情况且经过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一般不轻易使用。
3.孕妇:溶栓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致畸、流产等。孕妇发生脑卒中时,应综合考虑母体和胎儿情况,多学科协作评估风险与获益,除非抢救生命等紧急且必要情况,一般不使用溶栓药物。
4.有出血性疾病病史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本身凝血功能存在异常,使用溶栓药物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甚至引发致命性出血,属于溶栓药物使用禁忌。
5.近期有手术史或创伤史者:手术或创伤部位的血管处于修复阶段,溶栓药物可能破坏凝血机制,导致手术部位或创伤处再次出血,需根据手术或创伤的时间、部位、程度等,谨慎评估能否使用溶栓药物,一般近期(如2周内)有大型手术或严重创伤者,不建议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