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疱疹性咽炎
疱疹性咽炎由肠道病毒引起,经粪-口或呼吸道传播,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咽峡部疱疹溃疡,诊断靠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需与手足口病等鉴别,无特效抗病毒药,对症支持治疗,儿童护理要保口腔清洁、休息、清淡饮食、隔离。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进行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咽部、肠道等部位增殖,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咽峡部出现疱疹、溃疡等病变。该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这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接触病毒的机会相对较多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易感性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感染肠道病毒而引发疱疹性咽炎。生活卫生习惯不良、密切接触病毒携带者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40℃甚至更高,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2-4天左右,但也有个别患者发热时间可能稍长或稍短,儿童患者在高热时需密切关注,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可能引发惊厥等情况。
2.咽峡部症状:咽峡部会出现疱疹,初期为灰白色小丘疹,周围绕以红晕,之后迅速变为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患者会感到咽痛,尤其是在吞咽时疼痛较为明显,这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儿童可能会出现拒食的情况,此时需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可以通过提供流质或半流质的清淡饮食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咽峡部典型的疱疹和溃疡等,同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若当地有肠道病毒流行,且患者有相关接触史等,基本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通过采集咽拭子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以明确病毒类型。
2.鉴别诊断:需与手足口病、疱疹性口腔炎等疾病相鉴别。手足口病除了咽峡部病变外,手、足、臀部等部位也会出现疱疹或皮疹;疱疹性口腔炎主要是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溃疡,一般无发热或发热相对较轻,且病变主要在口腔黏膜,与疱疹性咽炎主要集中在咽峡部有一定区别。
四、治疗与护理
1.治疗原则:目前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炎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降温(但儿童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对于咽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含漱液等缓解症状。
2.护理要点:对于儿童患者,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时漱口,防止口腔感染加重。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饮食方面,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加重咽痛。同时,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一旦发现有疱疹性咽炎患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