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症状与治疗
急性中耳炎有局部症状(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耳漏)和全身症状(发热、全身不适);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药物治疗(抗生素、止痛药、局部用药)和手术治疗(鼓膜切开术、乳突切开术);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观察病情、避免呛奶、遵医嘱用药,成人要治基础病、注意生活方式,特殊病史人群要注意药物过敏及基础病对病情的影响
一、急性中耳炎症状
1.局部症状:
耳痛:多为突然发生的剧烈耳痛,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稍大儿童可自述耳痛,疼痛可呈搏动性或刺痛,可伴有听力下降,当吞咽或咳嗽时耳痛可能加重。
听力减退及耳鸣:听力可随病情变化,初起时可能仅觉耳闷,随后出现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嗡嗡”声等。
耳漏:鼓膜穿孔后可流出脓性分泌物,初始可为血性,随后变为黏液脓性或纯脓性分泌物。
2.全身症状:
发热:小儿较为常见,体温可高达38℃-40℃,可伴有畏寒、寒战等,成人也可出现发热,但一般相对小儿体温升高幅度稍低。
全身不适: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婴幼儿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二、急性中耳炎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患病期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尤其对于儿童,充足休息可减轻全身不适症状。
饮食:保持清淡饮食,多饮水,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呛奶等情况。
2.药物治疗:
抗生素: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控制感染,防止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
止痛药:对于耳痛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疼痛症状。
局部用药:鼓膜穿孔前可使用2%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以免腐蚀鼓膜;鼓膜穿孔后可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3.手术治疗:
鼓膜切开术:适用于鼓膜穿孔引流不畅,或有并发症可疑但无需立即行乳突切开术的患者,通过切开鼓膜,促进脓液引流。
乳突切开术:若出现乳突气房融合、蓄脓等情况,可行乳突切开术,清除病灶。
三、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儿童急性中耳炎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体温、耳痛、精神状态等,如出现高热不退、耳痛剧烈、呕吐频繁、嗜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避免呛奶:婴幼儿喂养时要注意姿势,防止呛奶,以免奶液进入中耳引发感染加重。
遵医嘱用药: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家长要严格遵医嘱给儿童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2.成人: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治疗,避免炎症蔓延引发急性中耳炎。
注意生活方式: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道。
3.特殊病史人群:
有过敏史人群: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特别注意,告知医生过敏史,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人群:如艾滋病、糖尿病等患者,急性中耳炎易反复发作或病情较重,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密切监测耳部病情,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