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是怎么造成的
神经源性膀胱成因包括神经系统病变相关因素和其他相关因素,神经系统病变相关因素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盆腔手术损伤),其他相关因素有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特发性因素。
一、神经系统病变相关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当脑血管发生意外时,病变部位可能影响到控制膀胱功能的中枢神经通路。例如,大脑皮质、基底节、脑干等部位的血管病变,会干扰神经信号从大脑向膀胱的传导。临床研究发现,约有一定比例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会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的并发症,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破坏了正常的神经调控网络,使得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失调。
脊髓损伤:包括外伤性脊髓损伤和非外伤性脊髓病变,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膀胱的重要通路,脊髓损伤会直接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外伤性脊髓损伤多由车祸、高处坠落等外伤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脊髓功能受损,导致膀胱失去大脑的有效控制,出现排尿障碍等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例如,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的概率较高,这与脊髓损伤平面影响到支配膀胱的神经节段有关。
多发性硬化: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多处髓鞘脱失。病变可累及控制膀胱功能的神经结构,使得神经传导异常。研究表明,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率有一定比例,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攻击导致神经纤维功能障碍,进而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调控相关。
2.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长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累及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导致膀胱的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高血糖环境会损伤神经纤维,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使得膀胱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出现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
盆腔手术损伤:如前列腺癌根治术、子宫切除术等盆腔手术,可能会损伤支配膀胱的周围神经。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由于手术需要切除前列腺及周围组织,容易误伤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子宫切除术时,也可能涉及到盆腔神经的损伤,从而导致术后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的并发症。这类患者的神经损伤往往是手术操作直接造成的,术后需要密切关注膀胱功能的变化。
二、其他相关因素
1.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一些婴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可导致神经源性膀胱。例如,脊髓脊膜膨出等先天性畸形,会影响脊髓和周围神经的正常发育,使得膀胱的神经调控系统在出生时就存在缺陷。这类患儿从出生后就可能表现出排尿异常等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需要早期进行干预和评估。
2.特发性因素
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的明确病变,但却出现了神经源性膀胱的表现,称为特发性神经源性膀胱。目前对于特发性神经源性膀胱的具体成因还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的微小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