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脊髓空洞症的症状
颈椎脊髓空洞症可引发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有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及病变以下传导束性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包括手部小肌肉萎缩、肢体肌张力改变及肌力减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营养障碍、出汗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不同年龄人群在各症状上有不同表现及影响。
一、感觉障碍
1.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是颈椎脊髓空洞症较为特征性的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及上胸背部呈节段性分布的痛觉、温度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保留。这是因为脊髓内传导痛觉、温度觉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空洞区域受到影响,而传导触觉的神经纤维相对保留。例如,患者可能感觉手部对疼痛、温度的感知不如以前灵敏,但触摸物体的质感等触觉仍可感知,这种感觉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可能出现,与自身脊髓发育等因素相关,若有先天性脊髓发育异常基础更易发生。
2.病变以下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当空洞扩大累及脊髓丘脑束等传导束时,可出现病变平面以下的对侧躯体痛觉、温度觉减退或丧失,同时也可能伴有肢体麻木等感觉异常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时,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家长需更关注其日常肢体活动及对温度等感知的异常表现,比如儿童原本能准确感知冷热,突然出现对冷热感知迟钝则需警惕。
二、运动障碍
1.手部小肌肉萎缩:常见于发病早期或病情进展过程中,双手小肌肉(如鱼际肌、骨间肌等)逐渐萎缩,导致手部肌肉力量减弱,精细动作困难,像拿筷子、系纽扣等动作变得吃力。这是由于脊髓内的运动神经元受损,相应支配的手部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和支配作用而发生萎缩,在青少年人群中若存在先天性脊髓发育问题导致空洞形成,可能较早出现手部小肌肉萎缩表现,影响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手部操作。
2.肢体肌张力改变及肌力减退:病变累及脊髓侧索时,可出现肢体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发紧、活动不灵活;若累及前角等运动神经元,可导致肌力减退,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肢体无力,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功能。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在行走时出现步态异常,如易摔倒等情况,而成年患者可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出现提重物费力等情况,其肌力减退程度会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与空洞对脊髓运动传导通路的损害程度相关。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皮肤营养障碍:皮肤可出现干燥、脱屑、增厚,指甲变脆、变形等表现。这是因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影响了皮肤的营养代谢。在儿童患者中,若长期存在皮肤营养障碍,可能影响皮肤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家长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等;成年患者若皮肤营养障碍严重,可能增加皮肤感染等风险,需注意皮肤的日常防护。
2.出汗异常:可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躯体出汗减少或增多,如上肢或胸背部出汗比正常减少或增多,这与脊髓内调节自主神经的中枢受到空洞影响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在出汗异常时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儿童可能因活动量等因素,出汗异常更易被家长察觉,比如原本活动后正常出汗,突然出现局部出汗异常则需引起重视。
3.大小便功能障碍:病情后期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或潴留等情况,这是由于脊髓圆锥等部位受到累及,影响了对大小便的控制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可能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长协助进行护理,而成年患者则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需及时关注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保障患者的生活舒适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