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如何检查
为诊断慢性中耳炎,需进行耳镜检查(包括常规耳镜和显微镜耳镜)、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和声导抗测试)、颞骨CT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不同检查有其各自特点及对不同人群的应用注意事项,如儿童检查需注意操作轻柔、固定头部、辐射防护等,各项检查有助于明确病情、指导治疗。
一、耳镜检查
1.常规耳镜:可直接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能发现鼓膜是否有穿孔、穿孔的部位及大小,有无鼓膜充血、增厚、钙化等表现。对于儿童,检查时需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不同年龄儿童外耳道及鼓膜的正常表现略有差异,一般婴儿鼓膜相对更厚、更圆钝,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表现。有中耳炎病史的患儿,鼓膜表现可能更具特征性,如慢性中耳炎患儿鼓膜多有不同程度的混浊、增厚,穿孔边缘可能有瘢痕形成。
2.显微镜耳镜:能更清晰地观察鼓膜细微结构,对于判断鼓膜穿孔周围的病变情况等更有优势,尤其适用于需要精细观察鼓膜病变的情况,比如鉴别鼓膜穿孔是单纯性还是合并有胆脂瘤等情况,在成人和儿童中均可应用,但儿童检查时需更好地固定头部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二、听力检查
1.纯音听阈测试: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纯音在受试耳引起的最小听觉刺激强度来评估听力情况。慢性中耳炎患者常出现传导性听力损失,表现为气导听阈降低,骨导听阈正常或接近正常。不同年龄段人群听力测试结果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测试,且要考虑其配合程度,可通过游戏化等方式辅助测试。有长期慢性中耳炎病史的患者,听力损失可能会逐渐加重,需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监测听力变化。
2.声导抗测试:可以反映中耳传音结构的功能状态,包括鼓室压力、鼓膜顺应性等。慢性中耳炎患者声导抗测试多表现为B型或C型曲线,B型曲线提示中耳积液,C型曲线多表示咽鼓管功能不良。对于儿童,声导抗测试能帮助判断是否存在中耳积液等情况,对诊断和评估慢性中耳炎的病情有重要意义,比如分泌性中耳炎是慢性中耳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声导抗测试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三、颞骨CT检查
1.检查目的:能清晰显示颞骨的细微结构,有助于明确慢性中耳炎病变的范围,如是否有乳突骨质破坏、听小骨是否受累、是否存在胆脂瘤等情况。对于成人和儿童均可进行颞骨CT检查,但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注意辐射防护,可采取适当的屏蔽措施减少辐射暴露。有慢性中耳炎病史且病情反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颞骨CT检查尤为重要,通过CT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病变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比如发现有胆脂瘤形成时,需要进一步评估手术治疗的可行性等。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情况下,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但对于儿童,血常规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因为儿童的血常规正常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而且慢性中耳炎非急性发作期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有反复中耳炎发作病史的患儿,定期检查血常规有助于及时发现是否存在感染情况。
2.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如果考虑有细菌感染,尤其是需要手术治疗前,可能会进行中耳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致病菌种类,并指导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成人和儿童,采集中耳分泌物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从而保证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培养出致病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以更精准地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