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病人大小便训练
截瘫病人大小便训练包括评估阶段、膀胱训练(清洁间歇性导尿、反射性膀胱训练)、直肠训练(定时排便训练、肛门牵张技术)以及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的预防与处理),是长期、循序渐进且需个性化制定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过程。
一、评估阶段
截瘫病人大小便训练首先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病人脊髓损伤的平面、程度,评估膀胱和直肠的功能状态,如膀胱残余尿量、直肠的感觉和括约肌功能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截瘫病人,评估的重点略有不同,儿童截瘫病人要考虑其生长发育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力;老年截瘫病人则需关注合并的基础疾病对大小便功能训练的影响。
二、膀胱训练
1.清洁间歇性导尿
对于脊髓损伤导致逼尿肌无反射的截瘫病人,清洁间歇性导尿是一种常用方法。一般根据膀胱残余尿量来决定导尿频率,当残余尿量大于400500ml时,可每46小时导尿一次。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严格的无菌原则(对于儿童截瘫病人,更要强调操作的轻柔与无菌,避免泌尿系统感染),以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风险。
随着神经功能的恢复,可逐渐尝试减少导尿频率,观察膀胱功能的变化。
2.反射性膀胱训练
对于部分脊髓损伤平面较高但仍有部分反射功能的病人,可采用反射性膀胱训练。通过刺激耻骨上区、叩击膀胱区等方法诱发排尿反射。例如,用手指轻轻叩击耻骨上膀胱区,每次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但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避免因过度刺激导致膀胱痉挛等不良情况。
三、直肠训练
1.定时排便训练
设定固定的排便时间,一般可选择早餐后半小时,因为此时胃结肠反射较为活跃。让病人坐在便器上,每次坚持1520分钟,逐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于儿童截瘫病人,要根据其生活规律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同时要给予耐心引导,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配合腹部按摩,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
2.肛门牵张技术
对于直肠括约肌紧张的截瘫病人,可采用肛门牵张技术。由专业人员或家属进行操作,轻轻扩张肛门括约肌,每次持续1015秒,每天可进行34次。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肛门周围组织。对于老年截瘫病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操作时更要轻柔谨慎。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是截瘫病人大小便训练中常见的并发症。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会阴部12次。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ml左右,以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对于儿童截瘫病人,要保证其足够的液体摄入,但要注意避免过量饮水导致的不适。
如果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等治疗,但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相关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无效后的合理用药。
2.便秘
截瘫病人容易出现便秘,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香蕉、苹果等)。对于儿童截瘫病人,要根据其年龄特点提供合适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如果发生便秘,可使用开塞露等缓泻剂辅助排便,但要避免长期依赖。同时,继续坚持定时排便训练和腹部按摩等措施来改善便秘情况。
总之,截瘫病人的大小便训练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