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窦炎概述
急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可单或多鼻窦受累且常伴鼻炎。病因有感染、鼻腔疾病、邻近器官感染、环境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或局部疼痛)和全身症状(发热、畏寒等)。诊断靠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鼻减充血剂、抗生素、黏液促排剂)、物理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可单独发生于一个鼻窦,也可累及多个鼻窦,常同时伴有鼻炎。
二、病因
1.感染因素: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毒感染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引发,病毒感染后易继发细菌感染。
2.鼻腔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腔结构异常或病变,可阻碍鼻窦引流,导致鼻窦炎发生。
3.邻近器官感染:如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邻近器官的感染可蔓延至鼻窦。
4.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游泳时污水进入鼻窦等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急性鼻窦炎。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塞:因鼻黏膜充血、肿胀及分泌物增多导致,轻重程度不一,可单侧或双侧鼻塞。
流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鼻涕,前组鼻窦感染时鼻涕可从前鼻孔流出,后组鼻窦感染时鼻涕可向后流入咽部。
嗅觉减退:由于鼻塞及嗅区黏膜受累等原因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
头痛或局部疼痛:前组鼻窦引起的头痛多在前额部,后组鼻窦引起的头痛多在头顶部、枕部等部位,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如急性上颌窦炎常表现为晨起轻,午后重;急性额窦炎常表现为晨起明显,逐渐加重,午后减轻,夜间可缓解。
2.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畏寒、食欲减退、周身不适等,儿童全身症状相对较成人严重,可出现呕吐、腹泻、咳嗽等症状。
四、诊断
1.症状和体征:根据上述典型的局部和全身症状及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鼻腔有脓性分泌物等体征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鼻窦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鼻窦内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增厚、积液、息肉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情况,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可能。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
2.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
鼻减充血剂:短期使用可缓解鼻塞症状,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抗生素: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原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黏液促排剂:可促进鼻窦内分泌物排出,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
3.物理治疗:局部热敷、鼻腔冲洗等物理治疗方法可改善症状,促进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鼻窦炎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鼻腔冲洗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和力度,避免损伤儿童鼻腔黏膜,儿童全身症状相对明显,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急性鼻窦炎可能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急性鼻窦炎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