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一般治疗包括对6个月-2岁非重度且全身情况良好等患儿观察等待,耳痛明显时可分散注意力或用药物缓解;药物治疗中2岁以下、有重度症状等患儿需用抗生素,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过敏可选阿奇霉素;要预防并发症,出现则住院治疗;婴幼儿需密切观察、安全用药等,有基础疾病儿童用药要谨慎、加强监测。
一、急性中耳炎的一般治疗
(一)观察等待
对于6个月-2岁的非重度急性中耳炎患儿,若全身情况良好、耳痛不剧烈,可先观察等待,多数患儿可在48-72小时内自行缓解。此阶段需密切关注患儿体温、耳部症状及全身状况变化,因为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但部分轻度感染有自愈可能,观察等待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对于2岁以上患儿,若症状较轻也可考虑短时间观察,但需向家长充分告知病情可能发展的情况。
(二)缓解疼痛
若患儿耳痛明显,可采用适当方式缓解。如年龄较大能配合的儿童,可通过听音乐、玩游戏等分散注意力来减轻疼痛感受;对于婴幼儿,要避免其过度哭闹加重耳部不适,可轻柔安抚。疼痛较严重时,在符合用药规范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物缓解疼痛,但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年龄等限制,以确保安全。
二、药物治疗
(一)抗生素使用
1.适应证:对于2岁以下的急性中耳炎患儿、有重度症状(如高热、剧烈耳痛等)的患儿、观察等待48-72小时后症状无改善的患儿,应及时使用抗生素。例如,根据相关研究,2岁以下儿童患急性中耳炎时,由于其感染后病情变化较快,早期使用抗生素能有效控制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2.药物选择: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若患儿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可选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选择药物时需考虑患儿年龄、可能的病原体及药物耐受性等因素,如对于6个月-5岁的患儿,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药物,其对常见引起急性中耳炎的肺炎链球菌等有较好抗菌活性。
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预防
积极治疗急性中耳炎,遵循规范的治疗方案,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如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能减少感染向周围组织蔓延的风险,例如防止感染扩散至乳突、颅内等部位。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可疑并发症的表现,如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呕吐、颈部强直等,需及时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二)处理
若出现并发症,如急性化脓性乳突炎、颅内感染等,需立即住院治疗。对于急性化脓性乳突炎,可能需要进行乳突切开引流等手术治疗;对于颅内感染,需进行抗感染、降低颅内压等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并发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患急性中耳炎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需更加密切观察其体温、耳部症状及精神状态。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耳部不适,一旦出现哭闹不安、频繁抓耳、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等可能与成人不同的方面,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要保持患儿耳部清洁,但避免自行给患儿掏耳等不当操作,防止加重耳部损伤。
(二)有基础疾病的儿童
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患急性中耳炎时更需谨慎治疗。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病情监测,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患儿对感染的抵抗力及对治疗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