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他性中耳炎是什么病
卡他性中耳炎又称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等,可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治疗(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高发需防上呼吸道感染等,成人要排查鼻咽部肿瘤等,特殊病史人群需更谨慎。
一、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碍:这是本病最常见的病因。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其功能障碍可导致中耳通气引流受阻。例如,儿童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乘坐飞机、潜水等气压变化时,咽鼓管不能及时调节中耳与外界气压平衡,也可能引发该病。
感染: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虽然一般无明显的化脓性表现,但中耳内可能存在潜在的感染因素。
免疫反应:中耳黏膜可能发生免疫反应,导致黏膜水肿、渗出增加等病理改变,进而引发卡他性中耳炎。例如,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发生免疫相关的中耳病变。
二、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患者可感觉听力逐渐减退,小儿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是单侧发病,可能不易被察觉,双侧发病时听力下降较为明显,会影响日常的交流和学习、工作等。
耳闷胀感:患者常感觉耳朵有堵塞感,像有东西闷住一样,有时还会伴有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嗡嗡”声等。
耳鸣:部分患者会出现耳鸣症状,耳鸣的特点和程度因人而异。
三、诊断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以观察到鼓膜内陷、色泽改变,如鼓膜呈琥珀色或灰蓝色,有时可见液平面或气泡。
听力测试:纯音听阈测试可发现不同程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声导抗测试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法,典型表现为平坦型(B型)或负压型(C型)鼓室图。
影像学检查:对于某些复杂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颞骨CT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中耳、鼻咽部的占位性病变等。
四、治疗
保守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儿,有时可考虑观察等待,因为部分患儿可能会自行恢复。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听力、耳闷等症状的发展情况。
药物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以减轻鼻咽部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功能。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谨慎使用药物。
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置管术等。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例如鼓膜切开置管术适用于病情较为顽固、反复发作的患者。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卡他性中耳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的咽鼓管短、宽、平,更容易发生咽鼓管功能障碍。在护理儿童时,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腺样体肥大等可能影响咽鼓管的疾病。如果儿童出现听力下降、耳闷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避免影响儿童的听力发育和语言学习等。
成人:成人患卡他性中耳炎时,要注意排查是否存在鼻咽部肿瘤等病变。同时,成人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戴耳机、吸烟等可能会影响耳部健康,在治疗过程中要提醒患者尽量避免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鼻咽部手术史、过敏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患卡他性中耳炎时要更加谨慎。例如,有过敏史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控制过敏症状,以减少中耳黏膜水肿的发生;有鼻咽部手术史的患者要考虑手术对咽鼓管等结构的影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