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累及中耳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病因有感染和免疫因素,临床表现有全身和耳部症状及体征,诊断靠症状体征评估和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和手术治疗,预防需增强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正确擤鼻和避免呛奶等。
一、定义
急性中耳炎是一种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成人也可发病,但相对少见。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原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等细菌,此外,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也可引起急性中耳炎。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且直,呈水平位,更容易让病原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感染。比如,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儿童接触到携带病原体的飞沫后,病原体容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咽鼓管途径感染,另外,鼓膜外伤、不恰当的咽鼓管吹张等也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中耳引起感染,但相对较少见。
2.免疫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急性中耳炎。例如,婴幼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尚不能有效抵御病原体的侵袭,所以急性中耳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可伴有哭闹、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症状;成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微的发热、乏力等。
耳部症状:耳痛是急性中耳炎的常见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用手抓耳等,成人患者则可明确表述耳痛,疼痛可为搏动性或刺痛;还可出现听力下降,这是由于中耳积液等原因影响了声音的传导;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
2.体征
耳部检查:鼓膜充血、膨隆,正常鼓膜的光泽消失,严重时鼓膜穿孔,可见穿孔处有脓液流出。通过耳镜检查可发现这些典型的鼓膜改变。
四、诊断
1.症状和体征评估:医生根据患者的耳部症状(如耳痛、听力下降等)和全身症状(如发热等),结合耳部检查所见的鼓膜充血、膨隆等体征,初步考虑急性中耳炎的可能。
2.辅助检查
耳镜检查:直接观察鼓膜的形态、颜色等改变,是诊断急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法。
听力测试:如纯音听阈测试等,可了解患者听力下降的程度和类型,有助于明确诊断。
血常规检查:如果合并细菌感染,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与饮食: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宜清淡,多饮水。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营养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对症处理:对于发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等方法来控制体温。
2.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如阿莫西林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病原体的类型等因素由医生决定。需注意的是,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3.手术治疗:如果出现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并发胆脂瘤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合理喂养儿童,保证营养均衡,让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成人,也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以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场所;成人也应注意防护。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疾病,防止病原体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
3.正确擤鼻:教儿童正确的擤鼻方法,避免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以防病原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4.避免呛奶:对于婴儿,要注意喂养姿势,避免呛奶,因为呛奶可能导致奶液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