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他性中耳炎怎么回事
卡他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病因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因素、免疫反应等,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等,诊断可通过耳镜、听力、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儿童和成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进行诊疗。
一、病因情况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儿童期咽鼓管短、平、宽的解剖特点使其更易发生咽鼓管功能障碍。例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容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另外,腺样体肥大是儿童卡他性中耳炎的重要病因之一,肥大的腺样体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的通气和引流功能。成人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可能与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咽鼓管周围瘢痕等有关。
2.感染因素
过去认为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可能发展为卡他性中耳炎,但现在发现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是其发病的一个因素。例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引起中耳的免疫反应,导致中耳积液。
3.免疫反应
中耳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腔隙,当发生免疫反应时,可能导致中耳黏膜的水肿、渗出。例如,变应性因素可引起中耳黏膜的变态反应性水肿,进而影响咽鼓管功能,引发卡他性中耳炎。有研究表明,过敏体质的人群患卡他性中耳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
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如叫名无反应等。成人则主要主诉听力减退,听力下降程度可轻可重,一般为传导性聋。在头位改变时,听力可能有所改善,例如患儿可能会侧头或改变头位来试图改善听力。
2.耳闷胀感
患者常感觉耳内有闷塞感,像有东西堵着一样。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但会出现抓耳、摇头等表现。
3.耳鸣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调间歇性耳鸣,如“噼啪”声、嗡嗡声等。
三、诊断方法
1.耳镜检查
可见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鼓膜呈琥珀色或灰白色,若有积液,鼓膜可呈橙红色,且可见液平面。
2.听力检查
纯音听阈测试显示传导性聋,气导听阈提高,骨导听阈正常或接近正常。声导抗测试是诊断卡他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法,典型表现为平坦型(B型)或负压型(C型)曲线。
3.影像学检查
对于病情复杂或需要排除其他病变的患者,可进行颞骨CT检查,了解中耳腔的情况,如是否有积液、鼓室黏膜是否增厚等。
四、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肥大者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有鼻息肉、鼻窦炎等疾病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
2.改善中耳通气
可使用咽鼓管吹张法,如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等,但操作需得当。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避免损伤鼓膜。
3.清除中耳积液
对于积液较多的患者,可考虑行鼓膜穿刺抽液术。但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操作,避免过度刺激。另外,对于反复发作或病情较为顽固的患者,可考虑行鼓膜切开术或鼓膜置管术等。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由于咽鼓管解剖特点及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易患卡他性中耳炎。在护理方面,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积极处理腺样体肥大等问题。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听力及耳部症状,如发现儿童对声音反应异常、抓耳等表现,应及时就医。
2.成人
成人患卡他性中耳炎时,要注意排查鼻咽部肿瘤等病变。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咽鼓管功能的全身性疾病。同时,成人要注意保持鼻腔及咽鼓管的通畅,避免长时间处于污染环境或接触过敏原等。
卡他性中耳炎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上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及清除中耳积液等措施,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在临床诊疗中需综合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