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引起的眩晕症用什么办法治好
颈椎引起眩晕症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多因素,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颈椎牵引可拉开椎间隙减轻压迫,康复训练包括颈部肌肉锻炼和平衡功能训练;当病变严重非药物治疗无效且有明显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时考虑手术,手术分前路和后路;还可辅助使用改善脑循环及神经营养药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年龄等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一、颈椎引起眩晕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颈椎牵引
通过牵引装置对颈椎施加适当的牵引力,可拉开椎间隙,减少椎间盘对椎动脉的压迫,减轻颈椎关节对神经、血管的刺激。一般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牵引重量、角度和时间等参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牵引的重量等参数有所差异,例如成年人可从较轻重量开始尝试,如3-5公斤,而儿童由于颈椎发育尚未成熟,一般不首先采用牵引治疗。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人群更易出现颈椎问题导致眩晕,通过牵引可改善颈椎力学结构。
(二)康复训练
1.颈部肌肉锻炼:
颈部前屈后伸:患者缓慢将头部向前屈,尽量使下颌接近胸部,然后再向后伸,重复10-15次。通过锻炼颈部后方和前方的肌肉,增强颈部稳定性。不同年龄人群锻炼频率可有所调整,年轻人可每天进行2-3次,每次10-15分钟;老年人则可适当减少频率,避免过度疲劳。有颈椎病史的人群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注意动作幅度,应循序渐进,避免因动作过大加重眩晕或损伤颈椎。
颈部左右侧屈:将头部向一侧缓慢侧屈,尽量使耳朵贴近肩部,然后再向另一侧侧屈,重复10-15次。锻炼颈部两侧的肌肉,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
颈部旋转:缓慢将头部向一侧旋转,观察后方情况后再向另一侧旋转,重复10-15次。旋转时要注意速度缓慢,避免过快引起眩晕加重。
2.平衡功能训练:对于因颈椎问题导致平衡功能受影响而出现眩晕的患者,可进行平衡板训练等。通过在平衡板上保持平衡的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眩晕发作时的跌倒风险。平衡功能训练可根据患者的平衡能力逐步增加难度,例如从双脚站立在平衡板上开始,逐渐过渡到单脚站立等。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当颈椎病变严重,经长期非药物治疗无效,且存在明显神经、血管压迫症状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颈椎间盘突出严重,对椎动脉造成持续压迫,影响脑部供血,导致频繁眩晕发作,经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者。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把握略有不同,老年人可能还需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对手术的耐受程度等因素。
(二)手术方式选择
1.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椎体前缘骨赘形成等导致前方压迫的情况。通过前路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或骨赘,解除对椎动脉等结构的压迫。
2.颈椎后路手术:对于多节段颈椎病变或椎管狭窄等情况,可考虑后路手术,通过扩大椎管容积,减轻对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压迫。手术方式的选择需由专业的脊柱外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颈椎影像学表现、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
三、药物辅助治疗
(一)改善脑循环药物
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可用于缓解颈椎引起眩晕症时脑部供血不足的情况。例如银杏叶制剂等,其通过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眩晕症状。但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
(二)神经营养药物
如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可营养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因为颈椎病变可能会对颈部的神经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导致眩晕等症状,神经营养药物有助于神经功能的修复,缓解相关症状。但同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是否使用及使用剂量等。
总之,颈椎引起的眩晕症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及药物辅助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