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的常识
颅骨骨折是颅骨受外力作用致结构连续性中断,按形态分线形、凹陷性骨折等,按部位分颅盖、颅底骨折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因骨折类型而异,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颅骨薄弹性好、老年人愈合差且易并基础病等,有基础病史者需综合考虑基础病对骨折治疗的影响
一、颅骨骨折的定义
颅骨骨折是指颅骨受外力作用发生颅骨结构的连续性中断,可由直接暴力(如撞击、打击等)或间接暴力(如坠落时头部着地等)引起。
二、颅骨骨折的分类及表现
1.按骨折形态分类
线形骨折:较为常见,多因头部受到线性外力所致,骨折线呈线状,患者可能仅有局部头皮肿胀、压痛等表现,部分线形骨折本身可能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但需警惕合并颅内损伤的可能。
凹陷性骨折:多由钝性物体撞击头部引起,骨折片向颅内凹陷,婴幼儿的颅骨弹性较好,可能表现为乒乓球样凹陷。若凹陷范围较大或深度较深,可能压迫脑组织,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癫痫等。
2.按骨折部位分类
颅盖骨折:包括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的骨折,临床表现主要与骨折局部相关,如局部头皮血肿、压痛等,若合并颅内血肿等情况,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颅底骨折:多为线形骨折,常因头部外伤后血液经鼻、耳流出等表现就诊,根据骨折部位不同有相应特点,如颅前窝骨折可出现“熊猫眼”征(眼眶周围淤血)、脑脊液鼻漏等;颅中窝骨折可出现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脑脊液耳漏等;颅后窝骨折可出现枕下部皮下淤血、颈部强直等。
三、颅骨骨折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详细检查头部有无伤口、压痛、肿胀等情况,观察神经系统体征,如肢体活动、感觉、反射等是否正常。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发现颅骨骨折线,但对于凹陷性骨折的凹陷深度等观察不够准确。
CT检查:是诊断颅骨骨折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颅骨骨折的部位、形态、骨折片移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颅内出血、脑损伤等,是目前诊断颅骨骨折及相关并发症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四、颅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1.单纯线形骨折: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无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颅内损伤加重的表现,若出现应及时进一步处理。
2.凹陷性骨折:若凹陷深度较大(成人凹陷深度>1cm,婴幼儿凹陷深度影响脑发育等情况)或压迫脑组织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将凹陷的骨折片复位。
3.颅底骨折:颅底骨折本身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脑脊液漏时需预防颅内感染,保持外耳道、鼻腔清洁,避免堵塞、冲洗等,多数脑脊液漏可在2-4周内自行停止,若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可考虑手术修补漏口。同时需注意观察有无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五、不同人群颅骨骨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颅骨较薄、弹性好,线形骨折相对较多见,凹陷性骨折常表现为乒乓球样凹陷,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凹陷性骨折若影响颅骨生长可能需要更早干预。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因为儿童颅骨未完全骨化,颅内代偿空间相对较大,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2.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颅骨骨折后愈合能力较差,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较弱,长期卧床易发生相关并发症。
3.女性与男性:在骨折发生率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女性可能因生育等特殊情况在用药等方面需特殊考虑,但总体治疗原则与男性相似,主要根据骨折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本身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颅骨骨折后,需警惕骨折诱发脑血管意外等情况,在治疗颅骨骨折的同时要密切监测脑血管相关指标;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需注意骨折后出血倾向等问题,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骨折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