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狭窄并非都需做支架手术,需综合狭窄程度、症状表现、基础疾病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评估决策。狭窄程度轻时多药物保守治疗;50%70%需结合症状判断;大于70%是相对适应证但要结合整体状况。支架手术有改善脑血流优势,也有血管破裂、血栓形成、再狭窄等风险,特殊人群手术风险更高,要全面评估权衡获益与风险来决定是否选择支架手术。
一、脑血管狭窄并非都需要做支架手术
脑血管狭窄是否需要做支架手术不能一概而论,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决策。
(一)需考虑的评估因素
1.狭窄程度
一般来说,当狭窄程度较轻,如狭窄率低于50%时,通常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因为此时血管的狭窄对脑血流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改善生活方式等药物干预手段,往往可以稳定病情,减少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例如,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低于140/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低于130/80mmHg),有助于减轻血管壁的压力,延缓狭窄进展。
当狭窄程度在50%70%之间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等情况综合判断。如果患者有明显的与脑血管狭窄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则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适合进行支架手术。而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轻中度狭窄患者,可能仍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当狭窄程度大于70%时,往往是支架手术的相对适应证。因为此时血管狭窄严重,明显影响脑血流,发生脑梗死等严重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状况,如年龄、基础疾病、身体一般状况等。
2.症状表现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与脑血管狭窄相关的频繁发作的神经系统症状,如频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已经发生了脑梗死且与该狭窄血管相关,那么通常会积极考虑支架手术。例如,患者因脑血管狭窄导致多次出现一侧肢体无力,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此时支架手术可能是改善脑血流、预防再次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脑血管狭窄患者,即使狭窄程度达到一定标准,也需要谨慎评估是否进行支架手术。因为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支架置入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管破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需要权衡手术获益与风险。
3.基础疾病状况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尤其是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进行支架手术的风险往往较高。因为手术过程需要一定的身体耐受性,而这些严重基础疾病可能会增加手术中的风险,如心肺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此时,可能更倾向于保守治疗。
对于年轻患者,基础疾病相对较少,身体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脑血管狭窄,可能更积极考虑支架手术,以尽快改善脑血流,减少远期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支架手术的优势与风险
1.支架手术的优势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脑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手术可以直接改善血管狭窄状况,迅速恢复脑血流。例如,通过置入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使脑供血得到改善,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一些研究表明,对于合适的脑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手术在改善脑血流、减少缺血事件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2.支架手术的风险
手术相关风险包括血管破裂、血栓形成、血管再狭窄等。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严重的脑出血,危及生命;血栓形成可能会在支架置入后形成新的血栓,引起脑梗死等并发症;血管再狭窄是指在支架置入后,血管再次出现狭窄的情况,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更高。例如,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手术操作难度可能增大,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总之,脑血管狭窄并不都需要做支架手术,需要综合狭窄程度、症状表现、基础疾病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权衡手术的获益与风险后,才能决定是否选择支架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