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是什么意思
腰椎滑脱是由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劳损等致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引发上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先天性因素、创伤因素、劳损因素;临床表现有腰痛、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及腰部畸形、神经损害体征等;诊断靠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分非手术治疗(休息康复锻炼、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病情严重时考虑,需综合多因素)。
一、发病机制
1.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椎弓峡部等结构发育异常,导致椎弓峡部薄弱,随着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椎体滑脱,这种情况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可能存在,与先天的遗传、发育等因素相关,不同性别在先天性腰椎滑脱的发病上可能无明显特定差异,但整体发病相对较罕见。
2.创伤因素:严重的外伤,如高处坠落、车祸等导致椎弓峡部骨折等情况,若骨折未得到良好修复,就可能引发腰椎滑脱,这种情况在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中发生,性别差异不突出,主要与外伤能量大小等相关。
3.劳损因素:长期反复的腰部应力作用,如重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劳作的人群,腰椎椎体间的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结构不断受到磨损,椎弓峡部等结构逐渐发生疲劳性骨折,进而导致腰椎滑脱,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弯腰等,会增加劳损风险,男性由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相对较多,可能在劳损导致的腰椎滑脱中占比稍高,但并非绝对。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腰痛:多数患者有慢性腰痛病史,疼痛可位于下腰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等,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这与腰椎结构异常后局部应力改变,周围肌肉等组织受到刺激有关。
下肢放射痛:当滑脱导致神经根受到压迫时,可出现下肢放射痛,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影响行走等活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更易被忽视症状。
间歇性跛行:部分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酸麻胀痛等不适,需停止行走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这是由于腰椎滑脱导致椎管狭窄,神经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年龄较大、长期劳损的患者相对更易出现。
2.体征表现
腰部畸形:可观察到腰部生理前凸增加,脊柱侧弯等畸形,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不同性别患者外观畸形表现无本质差异,但严重程度可能因个体病情不同而异。
神经损害体征:如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提示神经根可能受到压迫,对于儿童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需更加轻柔、准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腰椎滑脱的基本方法,可清晰显示椎体滑脱的程度,一般采用侧位X线片测量滑脱角度等,通过正位X线片可观察脊柱侧弯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X线表现类似,但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骨质特点可能影响观察。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弓峡部等结构的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椎弓峡部骨折等有重要价值,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细微结构异常,性别对CT检查结果无特殊影响。
MRI检查:可了解椎间盘、神经根、脊髓等组织的受压情况,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MRI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本身,儿童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检查时间等,避免过长时间检查对儿童造成影响。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休息与康复锻炼: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缓解期进行适当的腰背肌锻炼,如小燕飞等动作,增强腰背肌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不同年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需适当调整,儿童患者锻炼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锻炼造成损伤。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牵引等,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牵引可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等,不同性别患者物理治疗反应无本质差异,但儿童患者牵引重量等需严格控制。
2.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如滑脱程度较大、出现明显神经压迫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复位内固定融合等,手术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