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有哪些
脑血管病的类型、特点、治疗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TIA症状持续不超24小时,不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脑梗死,脑梗死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分别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恢复差、并发症多,治疗要关注身体状况和避免用负担大的药物,儿童治疗要考虑生长发育影响,孕妇治疗要考虑对胎儿的安全性,有基础疾病者治疗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病并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一般持续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TIA若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应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2.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坏死及功能障碍。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脑梗死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病史的人群风险较高。肥胖、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病几率。患者可能出现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症状,治疗上包括急性期的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康复期需进行康复训练。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脑出血多发生于50岁以上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吸烟、酗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因素都可能诱发脑出血。患者常突然出现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等,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其次为脑血管畸形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3060岁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有家族性动脉瘤病史、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患者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防治脑血管痉挛等,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生脑血管病后,恢复能力较差,并发症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肝肾功能、营养状况等,避免使用对老年人身体负担较大的药物。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2.儿童:儿童脑血管病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病等原因发生。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药物使用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家长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和监管,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康复。
3.孕妇:孕妇发生脑血管病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检查和治疗手段对胎儿的安全性。药物使用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不良后果的药物。治疗方案需要妇产科医生和神经科医生共同制定。
4.患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患者,本身血管条件较差,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合理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患者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