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是啥
神经源性膀胱是因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尿道储尿、排尿功能障碍的疾病统称,症状包括储尿期的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期的排尿困难、尿潴留,还有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损害等其他症状;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儿童症状可能不典型,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老年人合并基础病多、身体机能差,治疗需综合考量;女性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可做盆底肌训练;长期久坐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应改善生活方式;有糖尿病等相关病史人群发病风险高,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定期检查。
一、神经源性膀胱的定义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排尿功能障碍)的疾病统称。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会干扰膀胱的正常神经调控,使得膀胱不能正常地储存和排空尿液。
二、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表现
1.储尿期症状
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正常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而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能白天排尿次数多达10次以上,甚至更多。这是因为膀胱神经调节异常,导致膀胱感觉功能改变,即使膀胱内尿液量不多,也会产生尿意。
尿急:突然产生强烈的尿意,且很难控制,常常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这是由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使患者难以延迟排尿。
尿失禁:尿液不受控制地自行流出。常见的类型有急迫性尿失禁,即由于强烈的尿急感而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压力性尿失禁,在咳嗽、大笑、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下出现尿液漏出;充盈性尿失禁,当膀胱过度充盈,尿液被迫溢出。
2.排尿期症状
排尿困难:患者排尿费力,需要增加腹压才能排尿,表现为排尿等待时间延长,尿线变细、无力,射程变短等。这是因为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或尿道梗阻,使得尿液排出受阻。
尿潴留:膀胱内尿液不能正常排出,导致膀胱过度充盈。患者可能有下腹部胀痛不适的感觉,严重时可摸到下腹部隆起的膀胱。长期的尿潴留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损害的风险。
3.其他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症状:由于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泌尿系统内滋生繁殖,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加重,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肾功能损害相关症状:长期的神经源性膀胱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上尿路积水,影响肾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表现为尿床、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生长发育迟缓等。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排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非药物干预如定时排尿训练等更为重要,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减少对孩子的心理创伤。
2.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加重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泌尿系统感染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感染并发症。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药物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此外,老年人可能存在认知障碍,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协助进行排尿管理。
3.女性
女性患者可能由于盆底肌肉松弛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可以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孕期和产后的女性由于身体生理变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需要特别关注排尿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神经源性膀胱的症状可能会相对加重。这类人群应该增加运动量,避免长时间憋尿,以改善膀胱的功能。而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常增加腹压的人群,也可能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需要注意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
5.有相关病史人群
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等病史的人群,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风险较高。对于这类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病情进展,同时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原有疾病或产生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