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精索鞘膜积液是怎么回事
精索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由精索部位鞘状突未闭合(先天性)或炎症、外伤(后天性)致液体积聚而成,表现为精索囊性肿块等,可通过体格检查、B超诊断,体积小无症状可观察等待,体积大等情况需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延误治疗会有不良影响,应及时处理。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精索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类型,鞘膜是包裹睾丸和精索的双层膜,正常情况下鞘膜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精索鞘膜积液是指围绕精索的鞘膜囊内液体异常积聚增多,形成囊性肿块。
二、发病原因
(一)先天性因素
胎儿发育过程中,精索部位的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液体可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流入精索鞘膜内,从而形成精索鞘膜积液,这种情况在小儿中较为常见,与胎儿发育时期的解剖结构发育异常有关,男性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的闭合情况存在个体差异。
(二)后天性因素
1.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引起鞘膜分泌、吸收功能失衡,导致液体积聚,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附睾炎,炎症波及精索鞘膜,使鞘膜分泌增多,若吸收不及则形成积液。
2.外伤:腹部、阴囊部位的外伤可能导致精索鞘膜的淋巴管或静脉回流受阻,或者直接损伤鞘膜,引起液体积聚,如阴囊受到撞击伤后,可能引发精索鞘膜积液。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肿块:通常表现为精索部位的囊性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花生米,大的可如鸡蛋甚至更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一般无明显疼痛,当积液较多时可能会有坠胀感。小儿患者的家长可能发现孩子阴囊上方或腹股沟区有可触及的肿块,有的肿块会随体位变化略有改变,平卧时可能缩小或消失,但站立、行走或咳嗽时可能增大。
2.压迫症状:积液较多时可能会对周围组织产生一定压迫,例如压迫精索可能影响睾丸的血液供应等,但一般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除非积液量非常大。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小儿:小儿精索鞘膜积液多为先天性,往往在出生后不久或幼儿期被发现,肿块可单侧或双侧出现,家长需密切观察肿块变化,若肿块较大可能影响孩子局部发育及心理等方面。
2.成人:成人精索鞘膜积液后天性因素相对多见,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的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时发现,有的可能因积液量逐渐增多出现阴囊坠胀等不适。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精索部位的囊性肿块,肿块有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即用手电筒照射肿块,肿块呈红色半透明状),这是因为鞘膜积液为液体,透光性好。
(二)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B超可清晰显示精索鞘膜内的液性暗区,能准确判断积液的量、部位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诊断精索鞘膜积液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与腹股沟疝等其他疾病相鉴别,因为腹股沟疝内容物是肠管等,B超表现不同。
五、治疗原则
(一)观察等待
对于一些体积较小、无症状的精索鞘膜积液,尤其是小儿先天性精索鞘膜积液,部分可能会自行吸收消退,所以可先进行观察等待,定期复查,观察积液量的变化等情况。比如一些年龄较小的婴儿,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可暂时不做特殊处理。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当精索鞘膜积液体积较大,有明显症状(如坠胀感明显影响生活、积液进行性增多等)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小儿)或精索鞘膜翻转术等(成人),通过手术闭合未闭合的鞘状突或去除多余的鞘膜组织,从而消除积液来源或减少积液量。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小儿进行手术时要特别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要加强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因为小儿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恢复相对需要更精心的照顾。
成人:成人手术前要评估全身状况,如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促进伤口愈合。
六、预后情况
一般来说,经过适当治疗后,精索鞘膜积液的预后较好。手术治疗的患者大多可以治愈,积液不再复发;观察等待的患者中部分可自行吸收而痊愈。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积液持续存在,影响睾丸等组织的正常功能,所以一旦发现精索鞘膜积液应及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