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与肩周炎的区别是什么
肩袖损伤与肩周炎在定义病理、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肩袖损伤多因创伤或慢性劳损致肌腱损伤撕裂,症状为肩部渐进性疼痛、活动受限等,检查有相应体征及超声、MRI等辅助检查,轻时保守治疗,严重需手术;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粘连,疼痛广泛、夜间明显,活动受限渐进性加重,检查有活动受限及X线、MRI等表现,早期保守治疗,后期严重可手术,且不同人群表现及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肩袖损伤: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肌腱组成的结构,肩袖损伤是这些肌腱的损伤或撕裂,多因创伤(如跌倒时手臂外展着地或重物撞击肩部)、慢性劳损(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如运动员反复投掷动作)等导致,病理上主要是肌腱的断裂、退变等改变。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和女性在相关职业暴露下均可能患病,比如经常进行肩部剧烈运动的人群(运动员等)病史中可能有反复肩部创伤史。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多为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病理机制主要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导致关节内外粘连。常见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长期肩部固定不动(如长时间伏案工作、肩部受伤后长时间制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病史中可能无明显急性创伤史,起病相对隐匿。
二、症状表现
肩袖损伤: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多为渐进性加重,疼痛可放射至上臂,在肩部外展、上举等动作时疼痛明显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上举活动受限,且在特定的角度(如60°-120°)时疼痛和活动受限更为显著,可伴有肌肉力量减弱,比如肩部外展力量下降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患者因创伤导致的肩袖损伤症状相对更急骤,老年患者多因退变基础上的微小损伤积累,症状相对隐匿但逐渐加重。
肩周炎:疼痛相对较肩袖损伤更为广泛,可累及整个肩部,疼痛呈钝痛或酸痛,夜间疼痛明显,可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受限是其典型表现,且是逐渐加重的过程,早期是外旋、外展受限,随着病情进展,内旋、后伸等活动也会受限,严重时患者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动作都难以完成。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50岁左右为高发年龄段,女性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相对更易出现肩周炎相关症状。
三、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
肩袖损伤:体格检查时可能有压痛,常见于肩峰下、大结节等部位,Jobe试验(空罐试验)阳性(患者上肢外展90°、前屈30°,拇指向下,抗阻力外展时出现疼痛)、Droparm试验阳性(患者上肢外展至90°,不能保持而逐渐下落)等有一定诊断意义。辅助检查方面,超声检查可较为清晰地显示肩袖肌腱的损伤情况,如肌腱的断裂、撕裂程度等;磁共振成像(MRI)对肩袖损伤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准确地判断肩袖肌腱的形态、损伤范围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超声或MRI表现可能因退变程度等因素有所不同,老年患者退变基础上的肩袖损伤在影像学上可能更易合并其他退变表现。
肩周炎:体格检查时可有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受限,以外旋、外展、内旋等活动度下降明显,压痛相对不似肩袖损伤那样局限,多为广泛的肩关节周围压痛。辅助检查方面,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出现肩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等表现;MRI检查可发现肩关节囊增厚、粘连等情况,但相对肩袖损伤,其肌腱本身的异常不如肩袖损伤显著。不同性别患者在肩周炎的影像学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等激素变化阶段可能因自身激素水平影响炎症反应等,在肩周炎的病情发展上可能有一定特点。
四、治疗原则
肩袖损伤:对于轻度的肩袖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休息、肩关节制动、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对于严重的肩袖损伤,多需手术治疗,如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选择需综合考虑,年轻患者若损伤严重可能更倾向于早期手术修复以恢复肩关节功能,老年患者可根据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保守或手术治疗。
肩周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的肩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锻炼)、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等)。后期若关节粘连严重,可考虑手术松解等治疗。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的肩周炎患者,在治疗中需特别强调增加肩关节的活动锻炼,纠正不良生活姿势;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肩周炎时需同时关注基础病的控制,因为基础病可能影响肩周炎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