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肌张力高怎么办
康复治疗相关内容涵盖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良肢位摆放;物理治疗有痉挛肌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和水疗;药物治疗常用巴氯芬、替扎尼定等;手术治疗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和周围神经切断术,各部分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操作和评估。具体而言,康复训练中不同运动针对不同情况调整;物理治疗各方法有其特点及需注意的事项;药物治疗要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特殊人群用药;手术治疗需严格评估患者情况以确定是否适用及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康复训练
1.被动运动: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屈伸等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被动运动的力度和幅度需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例如儿童由于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成熟,操作时更要轻柔,避免造成损伤。通过被动运动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这在脑卒中后早期尤为重要,能为后续的主动运动恢复创造条件。
2.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进行主动的肢体运动,如让患者尝试自己抬手、握拳等动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恢复阶段逐步增加运动难度,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运动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不适需及时调整运动强度。随着患者主动运动能力的提高,可结合一些辅助工具进行训练,帮助其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改善肌张力高的状况。
3.良肢位摆放:正确的良肢位摆放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对降低肌张力高有积极作用。例如,仰卧位时头部垫软枕,患侧肩部垫起,上肢伸展稍外展,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垫软枕,防止髋关节外旋,下肢膝关节稍屈曲。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都应注意保持良肢位,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调整体位,避免不良姿势导致肌张力进一步增高。
二、物理治疗
1.痉挛肌电刺激疗法:利用特定的仪器产生的电流刺激痉挛的肌肉,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肌肉的过度兴奋,从而降低肌张力。该疗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肌肉情况和耐受程度来调整刺激参数,对于有心脏疾病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时要谨慎评估,确保安全。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电流刺激的耐受不同,儿童在治疗时更需密切观察反应。
2.温热疗法:通过局部加热的方式,如蜡疗、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降低肌张力。温热疗法的温度和时间要适中,避免烫伤患者。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患者,如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温度的控制,防止因感觉不灵敏而造成烫伤。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接受温热疗法时,需根据自身情况配合治疗,如避免在饥饿或饱餐后立即进行热敷等。
3.水疗:在水中进行运动训练,利用水的浮力减轻肢体的重量负担,降低肌肉的张力,同时还能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运动练习。水的温度一般控制在37℃38℃左右较为适宜,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水疗时要注意水温的精确控制和安全防护,确保水疗过程顺利且安全。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患者在水疗时都要遵循相应的安全规范,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合理安排水疗的强度和时间。
三、药物治疗
1.巴氯芬:是一种常用的降低肌张力的药物,通过作用于脊髓的GABAB受体,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从而缓解肌肉痉挛。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嗜睡、乏力等,对于有精神病史或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巴氯芬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时更要密切监测其身体反应和药物的疗效。
2.替扎尼定:可通过激动脊髓α2肾上腺素受体,抑制脊髓单突触和多突触反射,降低肌张力。在使用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血压变化等情况,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格外留意。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
四、手术治疗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于经过严格评估,肌张力高严重影响肢体功能且其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但该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由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一般状况等。例如,对于年龄较小但病情符合手术指征的患儿,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手术风险和收益需进行精准权衡。
2.周围神经切断术:通过切断部分周围神经来降低肌肉张力,改善肢体功能。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等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同患者的神经分布和肌肉情况不同,手术方案需个体化制定,对于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特殊病史的患者,手术风险可能增加,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