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发病与感染(病毒、细菌、真菌)、鼻腔结构异常(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过敏(变应性鼻炎)、环境及全身疾病等因素相关,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鼻腔清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鼻腔相关疾病来预防鼻窦炎。
一、鼻窦炎的发病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鼻窦炎常见的起始因素,例如普通感冒病毒,初始的病毒感染可使鼻黏膜水肿、纤毛功能障碍,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遭受病毒感染引发鼻窦炎。
细菌感染:在病毒感染导致鼻黏膜防御功能受损后,常见的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容易侵入鼻窦引发感染。例如,当儿童感冒后未得到有效控制,鼻腔局部防御能力下降,细菌就可能在鼻窦内繁殖,引起鼻窦炎。
真菌感染:在一些特定人群中可能发生,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真菌可在鼻窦内生长繁殖,导致真菌性鼻窦炎。
2.鼻腔结构异常
鼻息肉:鼻息肉可阻塞鼻窦开口,影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进而引发鼻窦炎。例如,一些成人患有鼻息肉,由于息肉占据鼻窦开口位置,使得鼻窦内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容易滋生细菌等引发炎症。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可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使鼻窦内环境不利于分泌物排出,增加鼻窦炎的发病风险。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鼻中隔偏曲都可能成为鼻窦炎的诱发因素。
3.过敏因素
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处于高反应状态,过敏物质刺激可导致鼻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长期的过敏反应会影响鼻窦开口的通畅性,从而引发鼻窦炎。例如,过敏体质的儿童接触花粉等过敏原后,容易出现鼻痒、流涕等症状,若未得到良好控制,易并发鼻窦炎。
4.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可刺激鼻黏膜,损伤鼻黏膜的纤毛功能,降低鼻腔的防御能力,增加鼻窦炎的发病几率。例如生活在重工业城市的人群,相较于生活在环境良好地区的人群,鼻窦炎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
全身疾病:一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等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鼻窦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反复发生鼻窦炎且不易治愈。
二、鼻窦炎的预防方法
1.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均衡的饮食,摄入充足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富含维生素C,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儿童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营养以支持免疫系统发育,成人也需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来维持正常免疫功能。
适度运动:定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儿童可以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如在公园玩耍、跑步等;成人可根据自身情况每周安排几次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2.避免接触过敏原
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通常是早晨和傍晚);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防螨床垫和枕头套等,减少尘螨接触。儿童在花粉季节外出时可佩戴口罩,避免直接接触花粉;成人也应根据自身过敏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3.保持鼻腔清洁
正确擤鼻:擤鼻时应注意方法,不要同时捏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应先擤一侧鼻孔,再擤另一侧。正确的擤鼻方法可以避免将鼻腔分泌物挤压到鼻窦内。儿童擤鼻时家长应给予正确指导,防止因擤鼻不当引发鼻窦炎。
鼻腔冲洗: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鼻腔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维持鼻腔黏膜的清洁和正常生理功能。成人可自行进行鼻腔冲洗;儿童在家长协助下进行,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鼻腔冲洗器具和溶液,避免压力过大损伤鼻黏膜。
4.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播。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儿童由于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弱,家长应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保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尤其是儿童,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要注意保暖,防止因着凉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进而导致鼻窦炎。
5.及时治疗鼻腔相关疾病
对于患有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鼻腔结构异常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以避免引发鼻窦炎。例如,鼻息肉患者应尽早通过手术等方式去除息肉,恢复鼻窦的正常通气引流;鼻中隔偏曲严重者可通过手术矫正,改善鼻腔通气和鼻窦引流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