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以长期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1-6岁小儿多见,严重者可影响生长发育。其病因包括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不足、情志失调等,主要症状有食欲减退、体重不增或减轻、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心理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合理喂养、定期体检、营造良好生活环境、适当运动等。
小儿厌食症是指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以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1~6岁小儿多见,且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力低下,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病因
1.喂养不当
(1)长期饮食不规律,或不定时,或过食生冷、甘甜、油腻食物,或零食不断,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2)饮食不定时,过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或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片面强调高营养滋补食物,如甲鱼、燕窝、海参等,而不注重食物的调配及荤素搭配,或强迫小儿进食,致脾胃不和,纳呆食少。
2.疾病影响
(1)某些疾病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如急慢性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肠炎、长期便秘等。
(2)某些药物如红霉素、磺胺类药物、抗抑郁药等,可导致胃肠不适,引起食欲下降。
3.先天不足
胎儿期营养不良,或出生后喂养不足,或人工喂养不当,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后天失养,日久则气血生化乏源,出现厌食。
4.情志失调
(1)小儿情绪变化可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出现厌食。
(2)家长对小儿期望过高、过分溺爱,或恐吓、打骂等,均可导致小儿情志失调,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二、症状
1.食欲减退
食欲明显下降,甚至拒食。
2.体重不增或减轻
长期食欲减退可导致体重不增或减轻。
3.腹胀
部分患儿可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
4.恶心、呕吐
少数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5.便秘
部分患儿可出现便秘症状。
6.其他症状
部分患儿可伴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乏力等症状。
三、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喂养史、饮食习惯、疾病史等。
2.临床症状
食欲减退、体重不增或减轻、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
(2)微量元素:了解有无微量元素缺乏。
(3)胃肠镜:了解有无胃肠道疾病。
4.其他检查
根据患儿情况,可选择B超、CT等检查。
四、治疗
1.调整饮食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避免过食生冷、油腻、甜食。
(2)增加食物的多样性,鼓励小儿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过度喂养,控制零食的摄入。
2.药物治疗
(1)补充微量元素:如锌、铁等,有助于提高食欲。
(2)调节胃肠功能: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食欲。
(3)健脾开胃:如健儿消食口服液、醒脾养儿颗粒等,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
3.中医治疗
(1)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患儿的穴位,如脾经、胃经、足三里等,可调节脾胃功能,增进食欲。
(2)中药调理: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如神曲、麦芽、山楂等,可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4.心理治疗
(1)家长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给小儿过多的压力。
(2)鼓励小儿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增进食欲。
五、预防
1.合理喂养
(1)按时添加辅食,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喂养和强迫进食。
(3)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定期消毒。
2.定期体检
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
3.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保持家庭和睦,为小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4.适当运动
鼓励小儿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促进食欲。
六、特殊人群
1.婴儿
(1)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及时添加辅食。
(2)避免过早添加辅食,辅食应逐渐多样化。
(3)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定期消毒。
2.幼儿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避免过食生冷、油腻、甜食。
(2)鼓励小儿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过度喂养,控制零食的摄入。
3.年长儿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
(2)鼓励小儿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增进食欲。
(3)注意心理调节,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总之,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家长应重视,及时带小儿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调整饮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适当运动,以促进小儿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