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表现症状
早产儿脑瘫有多种表现及相关注意事项,其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独坐、行走等大运动及精细运动落后)、肌张力异常(增高、降低、波动)、姿势异常(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站立和行走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迟出现),还可能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听障碍等其他症状;对于怀疑有脑瘫表现的早产儿,家长要密切关注其发育情况,定期体检评估,提供安全舒适环境,进行适当康复训练,保证营养均衡,掌握癫痫急救方法并给予关爱和耐心。
一、运动发育落后
1.正常婴儿在3个月左右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抓物,67个月会独坐,89个月会爬,1岁左右开始学走。而早产儿脑瘫患儿运动发育显著落后于正常同龄儿,比如到4个月仍不能抬头,10个月还不会独坐,1岁半不能独立行走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和协调,导致运动功能发展迟缓。
2.精细运动方面,正常小儿在910个月时可用拇指、食指捏取小物品,而脑瘫患儿可能到1岁多还不能完成该动作,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差,如不能准确地抓握玩具、使用餐具等。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患儿肢体活动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变小。比如在抱起患儿时,会感觉其身体发挺,双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上肢屈曲内旋,双手握拳。这种肌张力的改变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运动姿势和活动能力。
2.肌张力降低:患儿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时感觉无力,自主运动减少。抱患儿时会觉得其身体像“面条”一样,头部不能竖直,四肢下垂,活动时没有明显的抵抗感。多见于较为严重的脑瘫类型或脑瘫的早期阶段。
3.肌张力波动:部分患儿的肌张力可随年龄增长和病情发展而有所变化,在不同的体位和活动状态下,肌张力也不稳定。例如安静时肌张力可能接近正常,但在情绪激动或进行主动运动时,肌张力会突然增高。
三、姿势异常
1.仰卧位姿势: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自然伸展,呈蛙状。而脑瘫患儿可能表现为头后仰,下肢伸直,甚至角弓反张的姿势,这是由于颈部和背部肌肉张力异常导致的。
2.俯卧位姿势:正常小儿俯卧位时能用双肘支撑上半身,抬头向前看。脑瘫患儿可能无法完成该动作,表现为头部不能抬起,上肢不能支撑,身体贴于床面,或者双上肢屈曲,将胸部抬离床面但头部仍下垂。
3.坐位姿势:正常小儿坐位时脊柱竖直,身体平衡。脑瘫患儿可能出现脊柱侧弯、前倾或后倾,坐位不稳定,需要用双手支撑才能维持坐姿,严重者甚至无法独坐。
4.站立和行走姿势:站立时,脑瘫患儿可能双下肢呈内旋、内收姿势,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落地,像芭蕾舞演员的姿势。行走时可表现为剪刀步态、蹒跚步态等,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缓消失:正常新生儿出生后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一定的月龄内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的原始反射可能持续存在,如46个月后握持反射仍未消失,提示可能存在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迟出现:正常小儿在身体位置发生改变或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出现相应的保护性反射,如降落伞反射,在小儿被突然向前下方抱起时,其双手会向前伸展作保护动作。脑瘫患儿该反射可能延迟到1岁以后才出现或不出现,这使得患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发生摔倒、碰撞等意外情况。
五、其他症状
1.智力低下:约75%的早产儿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认知、理解、记忆、计算等能力低于正常同龄儿。年龄越小越难准确判断智力情况,但随着年龄增长,在学习、生活中可逐渐发现患儿对周围事物的反应迟钝,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
2.语言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语言中枢的发育,也可能与口腔肌肉运动不协调有关。比如到2岁还不能说出简单的词语,不能理解家长的简单指令等。
3.癫痫发作:约有1/3的脑瘫患儿会伴有癫痫发作,发作形式多样,如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影响患儿的智力和运动发育。
4.视听障碍:一些脑瘫患儿可能有视力障碍,如斜视、近视、远视、眼球震颤等;听力障碍也较常见,表现为对声音反应不敏感,严重者可导致聋哑。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早产儿本身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怀疑有脑瘫表现症状的早产儿,家长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体检和评估。在日常生活中,要为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意外伤害。对于运动发育落后的患儿,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帮助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但要注意训练强度和方法,避免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如果患儿伴有癫痫发作,家长要掌握癫痫发作的急救方法,发作时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并及时送医治疗。同时,家长要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耐心,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