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区别
常年性鼻炎与过敏性鼻炎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上存在差异。常年性鼻炎多由室内变应原或非变应原因素引起,症状持续稳定,诊断结合病史、鼻内镜等,治疗避免接触变应原、用药物等;过敏性鼻炎由变应原触发,有季节性或常年性特点,症状发作性明显,诊断有特定检测,治疗同样避免变应原、用药物等,特殊人群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常年性鼻炎:是一种发生在鼻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机体接触室内常年存在的变应原(如屋尘螨、真菌等)或非变应原性因素(如冷空气、刺激性气味等)引起,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主要是鼻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病理上表现为鼻黏膜的水肿、淋巴细胞浸润等,可累及鼻腔的黏膜、黏膜下层等组织,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
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有明确的变应原触发,常见变应原如花粉(常年性花粉症者可能对某些常年存在的花粉过敏)、尘螨等,其发病机制是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IgE,IgE结合在鼻黏膜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鼻黏膜的一系列过敏反应,如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当接触季节性变应原时发病)或常年性(接触常年性变应原时发病)特点。
二、症状表现差异
常年性鼻炎:症状相对较为持续稳定,主要症状有鼻塞,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一般程度相对过敏性鼻炎可能稍轻但持续存在;鼻涕可呈黏液性或黏脓性,量相对较少;打喷嚏次数相对过敏性鼻炎少一些;鼻痒程度也相对较轻且持续存在。例如,患者可能常年感觉鼻腔不通畅,有少量黏液样分泌物,偶尔有轻微鼻痒和少量打喷嚏。
过敏性鼻炎:典型症状为发作性的鼻痒、阵发性打喷嚏、大量流清涕、鼻塞。鼻痒程度往往较重,患者会频繁打喷嚏,一次可连续打几个到十几个,流清涕症状明显,量较多,鼻塞程度可轻可重,在接触变应原时症状发作明显,脱离变应原后症状可部分缓解。比如在接触花粉后,很快出现剧烈鼻痒,接着连续打喷嚏,流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明显影响呼吸。
三、诊断方法差异
常年性鼻炎: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症状持续时间、发作情况等,结合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可能呈苍白、水肿或有黏液附着等表现,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可能显示对室内常见变应原有阳性反应,但阳性程度可能相对过敏性鼻炎中接触季节性变应原时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也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对室内变应原的免疫反应。
过敏性鼻炎:除了病史采集和鼻内镜检查外,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在相应花粉季节时进行检测,可发现对特定季节性花粉有阳性反应;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能更准确地检测出患者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水平,结合患者典型的症状表现,如发作性的过敏症状与接触变应原相关等,可明确诊断。例如,在花粉季节,患者出现典型过敏症状,皮肤点刺试验对相应花粉呈强阳性,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该花粉特异性IgE升高,即可明确诊断为过敏性鼻炎。
四、治疗原则差异
常年性鼻炎:治疗上首先应尽量避免接触室内的变应原,如定期清洁室内环境、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减少屋尘螨、真菌等的接触;药物治疗可选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也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短期缓解鼻塞,但不宜长期使用;对于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免疫治疗等,但相对过敏性鼻炎的免疫治疗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过敏性鼻炎:首先也是避免接触变应原,如明确对花粉过敏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佩戴口罩等;药物治疗方面,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一线药物,能有效减轻鼻黏膜炎症、缓解各种症状;抗组胺药可迅速缓解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如氯雷他定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也可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如孟鲁司特钠;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考虑免疫治疗,通过逐渐增加变应原剂量,使机体对变应原产生耐受,从而减轻过敏症状。
五、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常年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在儿童中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常年性鼻炎可能影响其鼻腔通气,进而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家长需注意保持儿童居住环境清洁,避免接触室内变应原。对于儿童过敏性鼻炎,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变应原等,若需用药,应选择儿童适用的相对安全的药物剂型。
老年人:老年人患常年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比如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在避免接触变应原等方面要更加细致,如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减少尘螨等滋生。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鼻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常年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等缓解症状,若必须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