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成因包括代谢因素(如尿液成分异常、酸碱度改变)和局部因素(如梗阻、感染);临床表现有疼痛(肾区、膀胱区及尿道疼痛)、血尿及其他症状(尿路刺激、肾积水、感染全身症状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CT)和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预防措施有一般预防(增加饮水、调整饮食结构)和针对代谢因素的预防(高钙尿症、尿酸结石患者分别采取相应药物等措施),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防治中有不同特点,需个体化处理。
一、泌尿系统结石的定义
泌尿系统结石是指在泌尿系统内形成的固体物质,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等,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其形成与尿液中某些成分的浓度过高、尿液酸碱度异常、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泌尿系统结石的成因
(一)代谢因素
1.尿液成分异常
例如尿钙、草酸、尿酸等成分排泄增加。高钙尿症是肾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当血液中钙浓度升高,经肾小球滤过到尿液中的钙量增多,若超过了尿液的缓冲能力,就容易形成钙盐沉积进而形成结石。研究表明,约60%的肾结石患者存在高钙尿现象。尿酸排泄过多可导致尿酸结石形成,当尿液中尿酸浓度过高且pH值较低时,尿酸易结晶析出形成结石。
胱氨酸尿症患者由于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导致尿液中胱氨酸浓度异常升高,进而形成胱氨酸结石,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可能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其父母可能携带相关致病基因,使得子代出现胱氨酸代谢异常。
2.尿液酸碱度改变
尿液pH值影响某些物质的溶解度。例如,尿酸结石在酸性尿液中更容易形成,而磷酸镁铵结石则在碱性尿液中易形成。不同年龄人群尿液酸碱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尿液酸碱度可能出现异常变化,增加结石形成风险。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蛋白、高糖饮食等可能影响尿液酸碱度,进而影响结石形成。
(二)局部因素
1.泌尿系统梗阻
泌尿系统任何部位的梗阻都可导致尿液滞留,使尿液中晶体物质容易沉积形成结石。比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儿童,由于尿液排出受阻,尿液在肾盂内积聚,晶体物质逐渐沉积,容易形成肾结石。女性由于尿道较短等解剖结构特点,相对男性更易发生下尿路结石,当存在尿道狭窄等梗阻情况时,结石形成风险进一步增加。
2.感染因素
尿路感染时,细菌、脓块、坏死组织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促使结石形成。例如,变形杆菌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感染时,可使尿液碱化,促使磷酸镁铵、磷酸钙等结石形成。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感染泌尿系统的风险不同,儿童泌尿系统感染若未及时控制,更易引发结石相关问题;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也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从而增加结石形成几率。
三、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症状
1.肾区疼痛
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常表现为肾区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也可出现剧烈的绞痛。疼痛可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及会阴部放射。例如,肾结石患者在活动后可能因结石移动刺激尿路黏膜引发肾绞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而成年人则能更明确表达疼痛的性质和部位。
2.膀胱区及尿道疼痛
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阴茎头部和远端尿道,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尿道结石则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或阴茎头部。老年人由于前列腺增生等因素可能合并尿道结石,其排尿困难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疼痛表现可能因基础疾病而有所不同。
(二)血尿症状
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常出现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也可表现为肉眼血尿。结石在移动过程中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例如,输尿管结石患者在结石移动时,损伤输尿管黏膜引起血尿,血尿程度可因结石损伤程度而异。不同年龄人群血尿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血尿可能更容易被家长发现尿液颜色异常,而老年人可能因其他基础疾病掩盖血尿表现,需更加仔细观察。
(三)其他症状
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这是由于结石刺激尿路黏膜引起。若结石引起泌尿系统梗阻导致肾积水,还可能出现腰部胀痛等表现。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出现这些伴随症状的表现和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儿童感染时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如高热等,而老年人感染时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需引起重视。
四、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泌尿系统结石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它可以发现泌尿系统内的结石,还能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有无积水等情况。超声检查无创、便捷,对人体无辐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人群,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等不适合进行有辐射检查的人群。例如,对于肾结石患者,超声可清晰显示肾集合系统内的强回声光团及后方的声影。
2.X线检查
腹部平片(KUB)能发现90%以上的含钙结石,但对于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等阴性结石可能显示不清。静脉尿路造影(IVU)不仅可以显示结石的部位,还能了解肾脏的功能、尿路是否有梗阻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孕妇则需严格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3.CT检查
CT检查对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很高,能够发现更小的结石,还能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X线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CT检查可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但CT检查有辐射,在使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尤其要考虑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辐射安全。
(二)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若合并感染可见白细胞增多。尿生化检查可测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成分的含量,有助于分析结石形成的代谢因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尿液检查结果的解读需结合其生理特点,例如儿童正常尿液中某些成分的含量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五、泌尿系统结石的预防措施
(一)一般预防措施
1.增加饮水量
保持充足的尿量是预防泌尿系统结石的重要措施。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ml以上,使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可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儿童需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尿液排出,老年人也应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水,但要注意避免过量饮水加重心脏等负担。例如,可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白天多次少量饮水,夜间也可适当饮水以保持尿液稀释状态,降低结石形成风险。
2.调整饮食结构
对于含钙结石患者,应限制高钙、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牛奶、菠菜、巧克力等。对于尿酸结石患者,应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建议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均衡。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结构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调整需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注意避免影响结石形成的因素;老年人饮食则需兼顾营养和结石预防,例如可选择低嘌呤、低钙、低草酸的食物组合。
(二)针对代谢因素的预防
1.对于高钙尿症患者
可使用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辅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注意儿童和老年人用药的安全性。同时,可增加枸橼酸钾等药物的摄入,以碱化尿液,减少钙盐沉积。不同年龄人群使用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老年人用药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因素。
2.对于尿酸结石患者
可口服别嘌醇等药物抑制尿酸生成,也可使用碳酸氢钠等药物碱化尿液。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总之,泌尿系统结石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了解其成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早期发现、治疗和预防泌尿系统结石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过程中各有特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