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与肋间神经痛是如何区别的
可从疼痛部位、性质、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病史特点等方面区分心绞痛和肋间神经痛,心绞痛疼痛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等,性质多为压榨性等,常由体力劳动等诱发,伴心悸等,患者多有冠心病等病史;肋间神经痛疼痛沿肋间神经走行分布,性质多为刺痛等,常因胸廓活动等诱发,伴随症状相对少,患者可能有胸椎病变等病史。
肋间神经痛:疼痛部位多为沿肋间神经走行的分布区域,常为一个或几个肋间的经常性疼痛,多为刺痛或灼痛,疼痛程度较剧烈,疼痛部位多较表浅,沿肋间神经径路有压痛,尤其是病变所在神经的椎间孔处、腋中线、脊柱旁、胸骨旁等部位可能有压痛。
疼痛性质
心绞痛:疼痛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肋间神经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灼痛,疼痛程度相对较剧烈,疼痛可骤然发生,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时呈持续性刺痛或跳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常可加重。
诱发因素
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
肋间神经痛:常因胸廓活动、咳嗽、深呼吸等而诱发,部分患者可能有胸椎病变、外伤、感染等病史,例如胸椎结核、胸椎损伤等可能导致肋间神经受刺激而引发疼痛。
伴随症状
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常伴有心悸、胸闷、出汗,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表现,疼痛缓解后,一般情况可恢复如常。
肋间神经痛:一般伴随症状相对较少,部分患者可能因疼痛剧烈而出现短暂的情绪紧张、焦虑等,但一般不会出现像心绞痛那样的全身症状及心功能方面的明显改变。
病史特点
心绞痛:患者多有冠心病病史,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变,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相对多见,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更易发生。
肋间神经痛:患者可能有胸椎病变、胸椎外伤史、胸部带状疱疹病史等,年龄分布相对较广,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性别无明显特异性,但不同病因导致的肋间神经痛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可能因基础疾病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易发生,而不分明显性别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