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典型表现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以4-10个月婴儿居多。其典型表现包括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黏液血便、腹部肿块及精神萎靡等。治疗方法主要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合理喂养、饮食卫生、腹部保暖、及时添加辅食和适当运动,以预防小儿肠套叠的发生。
1.腹痛:小儿突然发生阵发性、间歇性的哭闹,持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间歇期患儿可如常玩耍。这种哭闹与肠蠕动有关,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引起疼痛,当肠蠕动恢复后,疼痛则缓解。
2.呕吐:腹痛发作后不久,患儿即出现呕吐,初为乳汁、食物残渣,其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3.血便:为小儿肠套叠的重要症状,多在腹痛发生后6~12小时出现,呈果酱样黏液血便,常误诊为痢疾或肠炎。
4.腹部肿块:由于肠套叠发生后,套入的肠段在腹部不能活动,触诊时可扪及腊肠样肿块,表面光滑,稍可移动,有压痛。
5.全身症状:患儿可有精神萎靡、嗜睡、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肠套叠的症状有时并不典型,尤其是较小的婴儿,可能仅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拒食、吐奶等,容易被家长忽视。因此,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灌肠复位和钡剂灌肠复位,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手术治疗适用于病程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较差、出现肠坏死或穿孔等并发症的患儿。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预防小儿肠套叠的发生:
1.合理喂养:婴儿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避免过早添加不易消化的食物。
2.注意饮食卫生:保持食物的清洁,避免食用变质的食物。
3.避免腹部着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腹部着凉。
4.及时添加辅食:婴儿满4个月后应及时添加辅食,以促进肠道蠕动。
5.适当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总之,小儿肠套叠的典型表现包括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等,如果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预防小儿肠套叠的发生,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腹部着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