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吗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病至就医时间、患者基础健康状况、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均有影响,院前、院内、院后阶段死亡率情况不同,早期识别、及时救治及规范院后管理可降死亡率,有高危因素人群应控危险因素降发病风险间接降死亡率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因素
发病至就医时间:发病后尽快就医并接受有效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如果患者发病后不能及时到达医院接受治疗,心肌梗死面积可能会不断扩大,从而增加死亡率。例如,有研究显示,发病后1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发病后3小时甚至更晚接受治疗的患者。
患者基础健康状况:年龄较大的患者,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合并症较多,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女性患者在某些方面可能也有其特殊性,例如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基础健康状况差的患者死亡率更高。
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心肌梗死的范围大小是重要指标,大面积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如出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风险大大增加,进而使死亡率升高。例如,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相较于局限前壁心肌梗死,死亡率通常更高。
不同医疗阶段的死亡率情况
院前阶段:在患者发病后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以及前往医院的途中,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心脏骤停等严重情况而死亡,这一阶段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院内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院内通过积极的再灌注治疗等措施,能够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在院内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导致死亡。不过,随着医疗团队救治水平的提高,院内死亡率也在逐渐降低。
院后阶段:患者出院后如果没有进行规范的二级预防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规律服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或出现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也会影响死亡率。例如,不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从而导致死亡率上升。
总体而言,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通过早期识别、及时有效的救治以及规范的院后管理,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等,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从而间接降低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