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型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或莫氏Ⅰ型)和二度Ⅱ型(莫氏Ⅱ型)。二度Ⅰ型心电图特点是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至脱漏QRS波群后又渐缩短,多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健康人等,心室率不慢时症状不明显但需密切观察;二度Ⅱ型心电图特点是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脱漏QRS波群,提示房室结以下病变,易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致严重心动过缓,需积极评估病情,儿童患者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老年患者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监测心率。
一、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型
(一)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或莫氏Ⅰ型)
1.心电图特点: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逐渐缩短,如此周而复始。例如,典型的文氏现象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这种类型多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健康人或有下壁心肌梗死等情况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若存在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需考虑其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如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出现此类表现。在老年人群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病因。
2.临床意义:一般来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心室率不太慢,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心脏功能的影响,定期进行心电图复查和心脏超声检查。老年患者则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患者要规范治疗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等。
(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
1.心电图特点: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固定不变,部分P波后脱漏QRS波群,可表现为2:1、3:1等不同的房室传导比例。例如,心电图上可见规则的P波,每隔一定数量的P波后出现QRS波群的脱漏。这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提示房室结以下(希氏束-浦肯野系统)有病变,预后相对较差。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者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先天性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有关,而成人患者多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对于老年患者,冠心病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等是常见病因。
2.临床意义: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容易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从而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甚至阿斯综合征等。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需要更加积极地评估病情,必要时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儿童患者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时,要详细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并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监测和治疗方案。老年患者则需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密切监测心率变化,一旦出现严重症状或心率过慢,应及时考虑起搏器治疗等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