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怎么回事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和二度Ⅱ型(莫氏Ⅱ型),病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及心室率管理,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其自身特点
一、定义与分类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是指心房冲动传导至心室过程中出现部分阻滞,即部分心房冲动不能传入心室。根据心电图表现可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和二度Ⅱ型(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RR间期逐渐缩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二、病因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可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如运动员或睡眠中。
病理性因素:多种心脏疾病可导致,例如冠心病(心肌缺血、梗死等情况)、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像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不同年龄阶段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多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或病毒性心肌炎等有关,老年人则常见于冠心病相关病变。
三、临床表现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通常症状较轻,可能仅有心悸等不典型表现,当心室率不过分缓慢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若心室率明显减慢,可出现乏力、头晕、晕厥甚至阿-斯综合征等表现,因为心室率过慢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重要脏器供血不足。不同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若合并相关心脏疾病,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影响,症状表现可能有一定个体差异。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依据。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PR间期的变化、QRS波群脱落情况等,从而区分是二度Ⅰ型还是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房室传导阻滞情况,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作规律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冠心病引起,需积极改善心肌缺血等;若是电解质紊乱导致,要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心肌炎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抗炎、营养心肌等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病因不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心脏功能等的影响,例如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儿童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如无特殊情况优先非药物干预等)。
心室率的管理:对于心室率不太缓慢且无症状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而对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以及心室率较慢伴有明显症状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来保证心室率,以改善症状和预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考虑起搏器植入时需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基础疾病等情况;儿童患者则要在保证心脏功能正常发育的前提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