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和支气管炎的区别
小儿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与气道高反应性、免疫失衡等有关,遗传和环境因素诱发,症状反复发作,缓解期炎症持续,治疗用吸入激素等药物并避过敏原;小儿支气管炎多由病原体感染致支气管黏膜炎症,起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程相对自限,治疗对症及抗感染,影像学上哮喘缓解期多无异常,发作期过度通气,支气管炎早期无明显改变,进展后肺纹理增粗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小儿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气道高反应性、免疫失衡等有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过敏原、空气污染等)共同作用诱发。例如,遗传易感性使个体更易发生哮喘,而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可触发气道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痉挛、狭窄。
小儿支气管炎:通常是指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多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病原体入侵支气管后,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等炎症改变,主要是病原体直接感染支气管导致局部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小儿哮喘: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喘息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运动、接触过敏原等可诱发。咳嗽可为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白痰,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例如,有些患儿在接触宠物毛发后迅速出现喘息、咳嗽等症状。
小儿支气管炎:起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咳嗽,初为干咳,以后有痰。婴幼儿症状较重,常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一般无明显的喘息,肺部可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比如,一个2岁的支气管炎患儿可能先有流涕、低热,随后咳嗽逐渐加重,可听到肺部有不固定的干湿啰音。
2.病程特点
小儿哮喘:症状具有反复发作性,缓解期可无明显不适,但气道炎症持续存在。如果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肺功能。
小儿支气管炎:病程相对有自限性,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数周内可痊愈,但如果病原体持续感染或患儿免疫力低下,可能迁延不愈。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小儿哮喘:在缓解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胸部CT检查有时可发现支气管壁增厚等表现,但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小儿支气管炎:早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部分患儿可有两肺下野小斑片状阴影等表现,提示支气管周围炎症。
四、治疗原则
小儿哮喘: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维持正常肺功能。主要治疗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等。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患儿的健康管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婴幼儿哮喘,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小儿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止咳、化痰等;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要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等。对于小婴儿,在进行吸痰等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