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是什么意思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不伴有明显盆腔器质性疾病的月经期疼痛,常见于青春期女性。其病因包括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子宫收缩异常,以及精神、生活方式和遗传等个体差异因素。临床表现为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开始疼痛,行经第1日最剧烈,持续23日缓解,疼痛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耻骨上,可伴恶心等症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及超声等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经期休息、保暖、热敷和心理疏导,以及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特殊人群中,青春期女性用药要遵医嘱,有胃肠道疾病史患者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过敏体质患者用药要告知过敏史。
一、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的月经期疼痛,通常在青春期女性中较为常见。
二、病因
1.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会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其中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含量增加是导致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这些前列腺素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症状。
2.子宫收缩异常:子宫收缩异常也可能导致原发性痛经。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会使子宫缺血、缺氧,引起痛经。
3.个体差异: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以及寒冷、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重痛经症状。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
三、临床表现
1.疼痛时间:原发性痛经通常在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开始,最早可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
2.疼痛部位及性质: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
四、诊断
诊断原发性痛经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及妇科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疼痛情况等,进行妇科检查以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同时,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等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在经期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可以通过局部热敷,如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下腹部,来缓解疼痛。此外,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和顾虑,保持心情舒畅。
2.药物治疗:当疼痛不能忍受时,可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
六、特殊人群提示
1.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心理较为敏感。在出现原发性痛经时,家长要给予关心和理解,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月经和痛经,避免孩子因紧张、焦虑而加重症状。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尽量选择非甾体抗炎药,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2.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时要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先尝试采用一般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如效果不佳,再考虑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
3.过敏体质患者:对于过敏体质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