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衰竭的治疗用药
右心衰竭的治疗药物包括利尿剂,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轻水肿;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和非洋地黄类,增强心肌收缩力;血管扩张剂,包括硝酸酯类和α受体拮抗剂,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室重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不同药物有各自适用人群、注意事项等。
一、利尿剂
1.作用机制: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等症状。常用药物如呋塞米,其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重吸收,发挥强大的利尿作用。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有明显液体潴留的右心衰竭患者。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监测电解质,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要关注肾功能变化,避免过度利尿加重肾损害。
二、正性肌力药物
1.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适用于伴有心房颤动且心室率快的右心衰竭患者,但对于单纯右心衰竭由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24小时内、重度二尖瓣狭窄伴窦性心律等情况应慎用。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因为其治疗窗较窄,易发生中毒反应。
2.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包括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多巴胺小剂量时可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中等剂量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大剂量时则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多巴酚丁胺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适用于心输出量降低、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右心衰竭患者。但对于严重高血压、心律失常患者需谨慎使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三、血管扩张剂
1.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可扩张静脉和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与大动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降低左心室充盈压,增加心排出量,有利于改善右心衰竭。适用于左心室充盈压增高的右心衰竭患者,对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尤为适用。但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血压,避免血压过度下降,老年患者使用时初始剂量宜小,逐渐调整。
2.α受体拮抗剂:如酚妥拉明,可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适用于外周阻力增高的右心衰竭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对于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要谨慎。
四、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ACEI:如卡托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同时抑制缓激肽降解,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室重构。适用于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右心衰竭患者,可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但妊娠、高钾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老年患者使用时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并密切监测血钾、肾功能等。
2.ARB:如氯沙坦,作用机制与ACEI类似,但不引起咳嗽等不良反应。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右心衰竭患者,禁忌证与ACEI相似,老年患者使用时同样需注意从小剂量开始,监测相关指标。
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如螺内酯,通过阻断醛固酮受体,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适用于中、重度右心衰竭患者,可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但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钾和肾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