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中毒性休克如何急救
立即启动急救措施,包括确保呼吸道通畅和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先晶体液后胶体液;积极控制感染,寻找感染源并应用抗菌药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监测与支持,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病情变化快、老年器官功能差、女性要考虑妇科特殊情况。
一、立即启动急救措施
1.确保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有效的通气,这对于任何休克患者都至关重要,尤其要关注儿童患者的气道管理,因为儿童气道相对狭窄,更容易发生梗阻。
2.建立静脉通路:迅速建立至少2条大口径静脉通路,以便快速补液和给药,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损伤。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优先:首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0.9%氯化钠溶液等,晶体液可以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一般成人可在30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儿童按20ml/kg体重计算,快速输入晶体液能迅速改善组织灌注。
2.胶体液补充:若晶体液补充后仍不能维持循环稳定,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但要注意其可能的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三、积极控制感染
1.寻找感染源:尽快明确感染灶,如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腹部CT等)寻找肺部、腹腔等部位的感染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感染源可能不同,儿童常见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女性需注意妇科感染等情况。
2.应用抗菌药物:根据可能的病原菌经验性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如对于重症社区获得性感染可选用碳青霉烯类等,之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用药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需调整药物剂量。
四、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1.多巴胺:可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整剂量,小剂量多巴胺(<5μg/(kg·min))有扩张肾血管的作用,中剂量(5-10μg/(kg·min))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大剂量(>10μg/(kg·min))则收缩血管,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2.去甲肾上腺素:适用于血压严重降低且液体复苏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但要注意避免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五、监测与支持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心率变化,因为儿童心率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
2.器官功能监测:监测尿量,成人尿量应维持在0.5ml/(kg·h)以上,儿童按体重计算相应尿量;监测血气分析了解酸碱平衡和氧合情况;监测肝肾功能等,及时发现器官功能障碍并进行相应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情变化快,在补液时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多导致心衰等并发症,用药时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急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功能状态,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诱发心衰和肺水肿,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女性患者:若为妇科感染导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要注意妇科相关的特殊情况,如是否有宫腔操作史等,在急救同时要考虑妇科疾病的后续处理,同时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