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崩漏
中医治疗崩漏可通过辨证论治,如脾虚型用固本止崩汤加减等,肾虚型分肾阴虚、肾阳虚分别用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右归丸加减等,血热型分虚热、实热用上下相资汤加减、清热固经汤加减等,血瘀型用逐瘀止血汤加减;针灸治疗包括体针根据证型选穴及耳针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还有推拿按摩及中药外治等其他疗法,且治疗崩漏时需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区别对待,特殊人群需谨慎。
一、辨证论治
1.脾虚型:主要表现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色淡质稀,神疲气短,面浮肢肿,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常用方剂如固本止崩汤加减。
2.肾虚型
肾阴虚: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肾益阴,固冲止血,方用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肾阳虚: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治以温肾助阳,固冲止血,方用右归丸加减。
3.血热型
虚热: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固冲止血,方用上下相资汤加减。
实热: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用清热固经汤加减。
4.血瘀型: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紫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紫黯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治以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方用逐瘀止血汤加减。
二、针灸治疗
1.体针: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脾虚型可取脾俞、足三里、关元等穴;肾虚型肾阴虚取肾俞、太溪等穴,肾阳虚取命门、关元等穴;血热型实热取曲池、血海等穴,虚热取太溪、三阴交等穴;血瘀型取中极、血海、膈俞等穴。通过针刺调节气血,达到止血调经的目的。
2.耳针:选取子宫、内分泌、皮质下、脾、肾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通过刺激耳穴调节相应脏腑功能,从而治疗崩漏。
三、其他疗法
1.推拿按摩:某些特定的推拿手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气血运行。例如,对于脾虚型崩漏,可通过按揉腹部的中脘、气海等穴,以及捏脊等手法,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对于血瘀型崩漏,可适当按揉少腹及腰部的相关穴位,促进瘀血排出。但推拿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且要根据个体情况适度进行。
2.中药外治:部分中药外治方法也可辅助治疗崩漏。如中药坐浴、中药灌肠等,但具体应用需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外治方剂和方法,以达到调理机体、止血调经的目的。
在治疗崩漏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需有所区别对待。例如,对于青春期女性崩漏患者,多与肾气未充、冲任不固等因素相关,治疗时在遵循上述中医治疗原则基础上,要注重兼顾其生长发育特点;对于更年期女性崩漏患者,需关注其卵巢功能衰退等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的患者,在中医治疗崩漏的同时,需建议其调整生活方式,以促进病情恢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贫血等)的患者,在止血调经的基础上,还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与调理。同时,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在中医治疗崩漏时需格外谨慎,孕妇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中药,儿童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相对安全的方法,具体需严格遵循中医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及相关医疗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