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鞘膜积液怎么回事
宝宝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液体超过正常量形成的囊肿,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病因分原发性(可能与鞘膜淋巴系统发育问题有关,部分可自行吸收)和继发性(由其他疾病引发)。临床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肿块,大小可随体位变,一般无疼痛,积液量大或合并感染时有坠胀疼痛。诊断靠体格检查和B超。治疗上,多数新生儿和小婴儿原发性鞘膜积液可观察至12岁,超过2岁未吸收、积液量大或有其他病变则考虑手术,不主张穿刺抽液。特殊人群需注意,年龄小的宝宝观察时要注意护理,避免增加腹压,手术选经验丰富医生和合适时机;生活上保证休息、保持阴囊清洁、穿宽松内裤;有基础疾病的宝宝要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方案,出现感染症状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概述
宝宝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膜后下降,会带着两层腹膜进入阴囊,这两层腹膜就形成了鞘膜,正常情况下鞘膜内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失去平衡,如分泌过多或吸收过少,就会形成鞘膜积液。
二、病因
1.原发性鞘膜积液:病因不明,可能与鞘膜的淋巴系统发育延迟或不完善有关,导致液体的分泌和吸收失衡,多见于新生儿,部分患儿随着身体发育可自行吸收消退。
2.继发性鞘膜积液:多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睾丸炎、附睾炎、精索炎、创伤、丝虫病、血吸虫病等,这些疾病可导致鞘膜局部渗出增加,从而形成积液。
三、临床表现
1.阴囊或腹股沟区出现肿块:这是最常见的表现,肿块一般呈椭圆形或梨形,表面光滑,有弹性,透光试验阳性(用手电筒照射肿块,可见透光)。
2.大小变化:肿块的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如宝宝站立或哭闹时肿块可能增大,平卧休息后肿块可能缩小。
3.一般无疼痛:大多数宝宝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但如果积液量较大或合并感染,可能会出现阴囊坠胀、疼痛等不适。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阴囊或腹股沟区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结合透光试验有助于诊断鞘膜积液。
2.B超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常用方法,可以准确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量、位置以及睾丸、附睾的形态,有助于与其他阴囊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五、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大多数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原发性鞘膜积液,由于有自行吸收的可能,一般建议观察至12岁。在此期间,家长要注意观察肿块的大小变化、宝宝有无不适症状等。
2.手术治疗:如果宝宝超过2岁鞘膜积液仍未吸收,或者积液量较大、有明显的坠胀不适,或合并有其他病变,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鞘膜翻转术等,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恢复较快。
3.其他治疗:一般不主张穿刺抽液,因为穿刺抽液后容易复发,且有感染的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年龄较小的宝宝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观察等待期间,家长要格外注意护理,避免宝宝剧烈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防止积液量增多。如果需要手术,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合适的手术时机。
2.生活方式:要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活动。注意保持阴囊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给宝宝穿着宽松、柔软的内裤,减少对阴囊的摩擦。
3.病史影响:如果宝宝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在治疗鞘膜积液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和恢复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观察期间,若宝宝出现发热、阴囊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可能是合并了感染,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