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其他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药物治疗分兴奋剂类(如哌甲酯及长效制剂专注达)和非兴奋剂类(如托莫西汀、可乐定);心理行为治疗含行为疗法(正性强化、消退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改善环境、家长培训)、学校干预(调整教学、制定个别计划);其他治疗有饮食干预(减少特定添加剂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和感觉统合训练;特殊人群方面,6岁以下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用兴奋剂需谨慎,女童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生活上要保证充足睡眠、增加户外活动。
一、药物治疗
1.兴奋剂类药物
哌甲酯:能提高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症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其对多数患儿症状控制效果显著。
长效制剂:如专注达等,可维持长时间药效,一天一次用药,方便且能稳定控制症状,减少血药浓度波动。
2.非兴奋剂类药物
托莫西汀:通过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起作用,对一些不适宜使用兴奋剂或兴奋剂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有效。研究显示它能改善患儿在学校、家庭等场景下的症状。
可乐定: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辅助改善症状,尤其适用于伴有抽动障碍等共患病的患儿。
二、心理行为治疗
1.行为疗法
正性强化:当患儿出现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予奖励,如表扬、小贴纸等,增强该行为的出现频率。研究表明,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不良行为,提升良好行为表现。
消退法:对患儿的不良行为不予关注和强化,使其逐渐减少。例如孩子通过哭闹来达到某种目的时,家长不予回应,可降低此类行为的发生。
2.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儿认识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学会控制冲动,调整不恰当行为模式。对于年龄较大、理解能力较好的患儿,能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3.家庭治疗
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冲突。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症状改善。
家长培训,教导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行为管理技巧,与孩子有效沟通,提升家长应对孩子问题行为的能力。
4.学校干预
老师了解多动症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为患儿提供合适学习环境,如安排合适座位、给予更多关注等。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学习任务和要求,帮助他们跟上学习进度。
三、其他治疗
1.饮食干预
有研究认为,某些食物添加剂可能与多动症症状相关,减少食用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等食物,部分患儿症状会有所改善。但个体差异较大,需密切观察。
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食物,对大脑发育有益,可能间接改善症状。
2.感觉统合训练
通过针对性训练,如平衡木、跳绳等活动,改善患儿感觉统合能力,提高注意力和身体协调性,部分患儿经训练后症状得到缓解。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低龄儿童,尤其是6岁以下,应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因为低龄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药物潜在副作用风险相对更高。同时,此阶段儿童对环境和行为塑造更为敏感,心理行为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
2.若患儿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等,使用兴奋剂类药物需谨慎。因兴奋剂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使用前应告知医生完整病史,进行全面评估。
3.女童多动症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更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忽视。家长和老师应更加留意女童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
4.对于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对患儿症状控制至关重要。睡眠不足会加重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表现。应培养规律作息习惯,营造安静舒适睡眠环境。同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不仅有助于消耗过剩精力,还能促进大脑发育,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