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诊疗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在诊断方面有症状表现、心电图检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等要点;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再灌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及药物治疗;康复与随访涵盖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个体化康复训练及定期随访监测相关指标、关注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控制等。
一、诊断方面
1.症状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类似,但程度更重,持续时间常超过30分钟,可长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同时可能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胃肠道症状,甚至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及心力衰竭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胸闷等不典型胸痛;有吸烟、高脂血症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发病风险更高,症状出现时更应警惕心肌梗死可能。
2.心电图检查:特征性改变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时,面向坏死区的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T波倒置;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则表现为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心电图检查能及时发现心肌梗死的典型图形改变,对于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表现可能因心肌结构等因素有细微差异,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3.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cTn)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肌钙蛋白在心肌梗死发生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高峰,可持续数天至2周,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CK-MB在发病后3-8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不同年龄、病史等因素可能影响标志物升高的时间及程度,需准确检测并结合临床情况分析。
二、治疗方面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缺氧的患者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注意护理的细致程度,比如儿童患者要关注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等。
2.再灌注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发病12小时内(若有溶栓禁忌证或溶栓失败)可行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不同年龄患者在PCI操作中的耐受性可能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操作方案。
溶栓治疗:对于发病12小时内不适合行PCI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通过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但溶栓有一定出血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如肝素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年龄、肝肾功能等调整,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用药时要注意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监测。
三、康复与随访
1.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可逐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康复等。运动康复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负荷和时间。比如年轻、体力较好的患者可逐步增加有氧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而老年患者则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2.随访: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预后。随访中要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情况,如是否戒烟、饮食是否合理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