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的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是常见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因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致肠管失去正常蠕动功能、形成功能性肠梗阻;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和胚胎发育异常有关,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临床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便秘等;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X线腹部立位平片、钡剂灌肠检查)、直肠肛管测压及病理检查;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有根治性和姑息性两种;特殊人群中,新生儿保守治疗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等,儿童治疗中要关注心理问题、术后注意饮食调整,孕妇若家族中有患者要做好产前检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及预防感染。
一、先天性巨结肠的定义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因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它是由于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所致,病变肠段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形成功能性肠梗阻。
二、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和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遗传因素方面,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有家族聚集性。胚胎发育异常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神经节细胞从神经嵴移行至肠壁的过程出现障碍,导致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环境因素如母亲在孕期受到病毒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
1.胎便排出延迟:大多数患儿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胎便,需经灌肠或使用开塞露等方法才能排出胎便,且常伴有腹胀、呕吐等症状。
2.腹胀:腹胀是先天性巨结肠的常见症状,程度不一,严重者腹部可见肠型及蠕动波,有时可触及充满粪便的肠袢。
3.呕吐:呕吐程度与梗阻程度有关,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呕吐物含有胆汁或粪便样物。
4.便秘:患儿常出现顽固性便秘,随着年龄增长,便秘症状逐渐加重,需依靠灌肠、开塞露等方法排便。
四、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患儿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可初步怀疑先天性巨结肠。
2.影像学检查:X线腹部立位平片可显示低位肠梗阻的表现,如结肠扩张、肠腔内有多个液平面等。钡剂灌肠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方法,可显示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3.直肠肛管测压:通过测量直肠和肛管内的压力变化,判断直肠肛管的功能状态,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肛管测压常显示异常。
4.病理检查:直肠黏膜活检或肠壁全层活检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金标准,可发现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如。
五、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诊断未明确的新生儿、儿童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主要措施包括扩肛、灌肠、缓泻剂等,以维持患儿排便通畅,减轻腹胀。
2.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是切除病变肠段,将正常肠管与肛管吻合,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姑息性手术主要用于病情严重、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的患儿,如肠造瘘术,待患儿情况改善后再行根治性手术。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期确诊先天性巨结肠后,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保守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感染,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腹胀、呕吐等情况。灌肠时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黏膜。
2.儿童: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等,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关心和安慰,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后要注意饮食调整,逐渐增加饮食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3.孕妇:如果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孕妇在孕期要做好产前检查,如唐筛、无创DNA、羊水穿刺等,以便早期发现胎儿可能存在的异常。同时,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病毒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